| 1人回答 | 58次阅读
多发性肾结石可通过增加饮水量、调整饮食结构、药物治疗、体外冲击波碎石等方式治疗。多发性肾结石通常由代谢异常、尿路感染、饮食因素、遗传倾向等原因引起。
1、增加饮水量每日饮水超过2000毫升有助于稀释尿液,减少晶体沉积。建议分次饮用,避免短时间内大量饮水增加肾脏负担。
2、调整饮食结构限制高草酸食物如菠菜、巧克力,减少钠盐摄入。适当补充柑橘类水果可增加尿枸橼酸含量,抑制结石形成。
3、药物治疗枸橼酸钾可碱化尿液,别嘌醇适用于尿酸结石,双氢克尿噻能减少尿钙排泄。需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结石成分选择药物。
4、体外冲击波碎石适用于直径超过5毫米的结石,通过高频声波将结石粉碎。术后可能出现血尿、肾绞痛等并发症,需密切观察。
建议定期复查泌尿系统超声,结石成分分析可指导针对性预防。保持适度运动有助于小结石排出,突发剧烈腰痛需及时就医。
急性肾炎与慢性肾炎可通过起病速度、病程长短、症状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区分。主要鉴别点包括发病时间、水肿程度、尿检异常持续性及肾功能变化。
1、起病速度急性肾炎起病急骤,多在感染后1-3周出现症状;慢性肾炎起病隐匿,早期可能仅表现为轻微蛋白尿或血尿。
2、病程进展急性肾炎病程多不超过1年,多数可痊愈;慢性肾炎病程持续超过3个月,呈缓慢进展性,最终可能导致肾功能衰竭。
3、症状特点急性肾炎常见突发的眼睑水肿、血尿和高血压;慢性肾炎早期症状轻微,后期可能出现持续性水肿、贫血和骨病。
4、检查结果急性肾炎补体C3一过性降低,肾功能多正常;慢性肾炎补体正常,肾功能逐渐恶化,超声可见肾脏缩小。
建议出现排尿异常或水肿时尽早就医,通过尿常规、肾功能和肾脏超声等检查明确诊断,日常需控制盐分摄入并定期监测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