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80次阅读
肾结石在肾里不处理可能导致肾积水、尿路感染、肾功能损害甚至尿毒症,通常由代谢异常、尿路梗阻、饮食因素或遗传因素引起,可通过药物排石、体外碎石、输尿管镜取石或经皮肾镜手术等方式治疗。
1、肾积水:结石阻塞肾盂或输尿管会导致尿液滞留,引发肾盂压力升高和肾实质萎缩。早期可通过增加饮水量、口服坦索罗辛等药物促进排石,严重者需留置双J管或手术解除梗阻。
2、尿路感染:结石作为异物易滋生细菌,诱发肾盂肾炎或脓肾。表现为发热、腰痛和脓尿,需根据尿培养结果使用左氧氟沙星、头孢曲松等抗生素,合并梗阻时需手术引流。
3、肾功能损害:长期梗阻会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肌酐升高。可通过枸橼酸钾调节尿液酸碱度,服用别嘌醇控制尿酸结石,终末期需血液透析或肾移植。
4、尿毒症:双侧结石完全梗阻可能引发急性肾功能衰竭,需紧急行经皮肾造瘘。慢性损害可发展为尿毒症,需长期透析配合低磷低钾饮食。
建议每日饮水超过2000毫升,限制高草酸食物如菠菜,定期复查泌尿系超声监测结石变化,出现剧烈腰痛或血尿时立即就医。
判断肾结石是否排出可通过观察排尿异常、疼痛变化、影像学检查及尿液检测等方式确认。
1、排尿异常结石排出时可能出现尿流中断、尿频或血尿,尿液可能混浊或有沙砾感,需收集尿液观察是否有结石颗粒。
2、疼痛变化结石移动至膀胱后,腰部绞痛可能突然缓解,但可能伴随下腹坠胀感或排尿刺痛,疼痛位置改变提示结石位置变化。
3、影像学检查超声或X线检查能直接确认结石是否仍在泌尿系统内,阴性结果结合症状缓解可间接判断结石已排出。
4、尿液检测尿常规显示红细胞减少或消失,pH值恢复正常,结晶尿减少,提示结石可能已排出体外。
建议每日饮水超过2000毫升促进残石排出,避免高草酸饮食,突发剧烈腹痛或持续血尿需立即就医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