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74次阅读
核磁共振检查一般可以看到肌腱炎,是诊断肌腱炎的常用影像学手段之一。
核磁共振利用磁场和射频脉冲生成高分辨率软组织图像,能清晰显示肌腱结构。对于肌腱炎,核磁共振可观察到肌腱增粗、信号异常等特征性改变,同时能评估周围滑囊、骨髓的水肿情况。急性期肌腱炎表现为肌腱内高信号影,慢性期则可见肌腱变性、钙化等表现。该检查对软组织对比度优于X线和CT,尤其适用于肩袖、跟腱等深部肌腱的炎症评估。
部分早期或轻度肌腱炎可能在核磁共振上表现不典型,此时需结合超声检查。超声具有动态观察优势,可实时评估肌腱活动状态下的损伤情况。对于肌腱附着点的微小撕裂或炎症,高频超声的分辨率可能优于核磁共振。但核磁共振在评估骨髓水肿、关节腔积液等伴随病变方面更具优势。
建议出现肌腱部位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时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核磁共振、超声或X线等检查方式。检查前需去除身上所有金属物品,体内有心脏起搏器、金属植入物等患者应提前告知医生。确诊后可通过休息、理疗、药物等方式综合治疗,急性期应避免剧烈运动加重损伤。
腰酸可能由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泌尿系统结石、妇科疾病、骨质疏松等原因引起,可通过热敷按摩、药物治疗、体外碎石、妇科治疗、补钙等方式缓解。
1. 腰肌劳损
腰肌劳损可能与长期保持不良姿势、腰部过度负重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腰部酸痛、活动受限等症状。急性期建议卧床休息,避免提重物,可配合热敷缓解肌肉痉挛。慢性期可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如五点支撑法。疼痛明显时可遵医嘱使用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塞来昔布胶囊等非甾体抗炎药,或外用氟比洛芬凝胶贴膏。
2. 腰椎间盘突出
腰椎间盘突出可能与椎间盘退变、外伤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腰痛伴下肢放射痛、麻木等症状。轻度突出可通过牵引理疗缓解,急性期需绝对卧床。可遵医嘱使用甲钴胺片营养神经,配合迈之灵片减轻神经根水肿。若出现马尾综合征或保守治疗无效,需考虑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等手术治疗。
3. 泌尿系统结石
泌尿系统结石可能与代谢异常、饮水不足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腰部绞痛、血尿等症状。小于6毫米的结石可通过多饮水、口服排石颗粒促进排出。肾绞痛发作时可使用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扩张输尿管,配合注射用间苯三酚解痉止痛。较大结石需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或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
4. 妇科疾病
女性腰酸可能与盆腔炎、子宫肌瘤等妇科疾病有关,通常表现为下腹坠痛、月经异常等症状。盆腔炎需规范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联合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抗感染。子宫肌瘤可根据情况选择米非司酮片药物治疗或子宫肌瘤剔除术。日常需注意会阴清洁,避免经期性生活。
5. 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可能与年龄增长、钙摄入不足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腰背隐痛、身高变矮等症状。基础治疗需补充碳酸钙D3片和骨化三醇软胶囊,疼痛明显者可联用鲑降钙素注射液。日常建议每日饮用300毫升牛奶,适当晒太阳,进行太极拳等负重运动预防骨量流失。
建议保持正确坐姿,避免久坐超过1小时,每半小时起身活动腰部。睡眠选择硬板床,可在腰部垫小枕维持生理曲度。饮食注意补充牛奶、豆制品等含钙食物,控制体重减轻腰椎负荷。若腰痛持续超过1周不缓解,或伴随发热、下肢无力等症状,需及时就诊排查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急性腰痛发作时可尝试侧卧屈膝体位缓解压力,避免盲目推拿按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