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骨折了怎么办才好得快呢

小儿骨折可通过制动固定、冷敷消肿、营养补充、康复训练、定期复查等方式促进恢复。小儿骨折通常由外伤撞击、跌倒坠落、运动损伤、骨骼发育异常、病理性骨折等原因引起。
骨折后需立即用夹板或支具固定患肢,避免二次损伤。上肢骨折可使用三角巾悬吊,下肢骨折需保持伸直位制动。石膏固定是常见方式,需根据骨折类型选择短臂石膏或长腿石膏。固定期间家长需观察肢体末端血液循环,若出现皮肤发紫、肿胀加剧需及时就医。
伤后48小时内每2-3小时冰敷15分钟,能有效减轻肿胀疼痛。使用冰袋时需用毛巾包裹避免冻伤,禁止直接接触皮肤。冷敷可收缩血管减少内出血,配合抬高患肢效果更佳。若肿胀持续超过3天或伴随发热,家长需警惕感染可能。
恢复期需保证每日500毫升牛奶、1个鸡蛋、50克瘦肉等富含钙和蛋白质的食物。可适量补充维生素D滴剂促进钙吸收,但需遵医嘱控制剂量。避免饮用碳酸饮料影响钙质沉积,同时增加新鲜蔬菜水果摄入量提供维生素C。
拆除固定后需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初期以被动活动为主,逐渐过渡到主动运动。手指骨折可进行握力球练习,下肢骨折需从床上踝泵运动开始。训练强度以不引起明显疼痛为度,每日3-5次,每次10-15分钟。
骨折后1周、2周、4周需拍摄X线片观察愈合情况。若发现对位不良或延迟愈合,可能需要调整固定方式。家长需记录患儿疼痛程度、活动能力等变化,复查时携带既往检查资料供医生对比评估。
小儿骨折恢复期间应保持均衡饮食,适当增加乳制品、鱼类、豆制品等富含钙质的食物摄入。保证每日1-2小时日照促进维生素D合成,但需避免暴晒。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禁止过早负重或剧烈运动。定期测量患肢与健侧肢体围度差异,发现异常肿胀及时就医。睡眠时用枕头垫高患肢,日常活动注意防滑防摔,选择宽松易穿脱的衣物。心理上多给予鼓励安抚,可通过讲故事、玩游戏等方式分散对疼痛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