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切除后怎么排尿

泌尿外科编辑 健康陪伴者
0次浏览

关键词: #膀胱 #排尿

膀胱切除后可通过腹壁造口排尿或使用新膀胱储尿排尿。膀胱切除后的排尿方式主要有回肠膀胱术、可控性尿流改道术、原位新膀胱术、输尿管皮肤造口术、肾造瘘术等。

1、回肠膀胱术

回肠膀胱术是将一段回肠作为尿液通道,一端连接输尿管,另一端在腹壁造口。患者需在造口处佩戴集尿袋收集尿液,需定期更换集尿袋并保持造口清洁。术后可能出现造口周围皮肤刺激、尿路感染并发症,需定期随访。

2、可控性尿流改道术

可控性尿流改道术是利用肠管构建储尿囊,通过腹壁造口间歇导尿排尿。储尿囊容量较大,患者无需长期佩戴集尿袋,但需每4-6小时自行导尿一次。可能出现储尿囊结石、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需监测肾功能

3、原位新膀胱术

原位新膀胱术是用肠管构建新膀胱,与尿道吻合恢复自然排尿。患者可通过尿道排尿,接近生理状态,但可能出现尿失禁、排尿困难等问题。术后需进行盆底肌训练,部分患者需间歇导尿辅助排尿。

4、输尿管皮肤造口术

输尿管皮肤造口术是将输尿管直接引出腹壁形成造口,需长期佩戴集尿袋。手术操作简单但易发生造口狭窄、尿路感染等并发症。适用于高龄或身体状况较差无法耐受复杂手术的患者。

5、肾造瘘术

肾造瘘术是通过皮肤直接穿刺肾脏建立排尿通道,适用于输尿管严重病变无法使用的患者。需长期留置肾造瘘管并定期更换,可能出现造瘘管堵塞、肾周感染等并发症。需严格无菌操作护理造瘘口。

膀胱切除术后患者需根据手术方式调整生活方式。佩戴集尿袋者应选择合适尺寸的造口袋,定期更换并清洁造口周围皮肤。进行间歇导尿者需掌握无菌导尿技术,保持导尿管清洁。所有患者均应保持充足水分摄入,每日饮水2000毫升以上,避免泌尿系感染。定期复查泌尿系超声和肾功能,监测电解质平衡。出现发热、腰痛、尿液浑浊等感染症状时及时就医。术后早期避免剧烈运动,3个月后可根据恢复情况逐步恢复日常活动。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