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运动的原则和需防止的锻炼项目

学龄前编辑 医心科普
210次浏览

关键词: #儿童 #运动

儿童运动需遵循适量、多样化和趣味性原则,同时应避免高强度对抗性运动、极限运动等高风险项目。儿童运动的核心原则包括循序渐进、全面发展和安全防护,需防止的锻炼项目主要有头部撞击运动、负重训练、长时间耐力运动等。

1、循序渐进

儿童骨骼肌肉发育尚未成熟,运动强度应从低到高逐步增加。初期可选择每天15-30分钟中低强度活动,如快走、跳绳等,适应后逐渐延长至60分钟。运动频率建议每周3-5次,避免连续多日高强度训练。运动量增加幅度每周不超过10%,突然加大运动量可能引发肌肉拉伤或生长板损伤。

2、全面发展

应结合有氧运动、力量训练和柔韧性练习三类项目。推荐游泳、篮球等全身性运动,每周安排2-3种不同类型运动。单一项目专项化训练不宜过早开展,12岁前重点培养基础运动能力。运动形式要兼顾上下肢协调,避免长期进行单侧优势运动导致发育不平衡。

3、安全防护

运动前需进行10-15分钟动态热身,重点激活膝关节、踝关节等易伤部位。选择防滑运动鞋和护具,硬质场地应佩戴减震鞋垫。运动中注意补充水分,每20分钟饮用100-150毫升温水。运动后做静态拉伸,重点放松股四头肌、腓肠肌等大肌群。

4、头部撞击运动

12岁以下儿童禁止进行拳击、橄榄球等可能造成脑震荡的运动。颅骨未完全骨化时,头部撞击可能导致硬膜下血肿等严重损伤。即使是足球头球练习,也应推迟至14岁后开展,且每周不超过20次。家长需观察运动后是否出现头晕、恶心等脑震荡征兆。

5、负重训练

骨骼生长板在青春期前较为脆弱,深蹲、卧推等负重训练可能影响身高发育。如需力量训练,建议采用自重练习如俯卧撑,或使用弹力带等低负荷器材。器械重量不宜超过体重的30%,每组重复次数控制在12-15次。避免进行爆发性举重动作。

6、长时间耐力运动

马拉松、铁人三项等持续超过2小时的运动可能造成横纹肌溶解。儿童体温调节能力较差,高温环境下运动更易出现热射病。建议单次持续运动不超过90分钟,期间每30分钟补充含电解质饮料。家长需警惕运动后尿液变深等脱水症状。

儿童运动后应保证8-10小时睡眠促进恢复,饮食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如鸡蛋、鱼肉,以及钙含量高的乳制品。运动服装选择吸湿排汗材质,避免穿棉质内衣导致汗液滞留。定期进行体态评估,发现脊柱侧弯等异常应及时调整运动方案。建议每季度进行骨龄检测,根据发育情况动态调整运动计划。运动场所应避开交通主干道,空气质量指数超过150时改为室内活动。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