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72次阅读
常年服药可能增加肾结石风险,主要与药物成分代谢、水分摄入不足、饮食结构失衡、基础疾病等因素有关。
1. 药物代谢影响部分药物如磺胺类、利尿剂、抗癫痫药等可能改变尿液酸碱度或增加钙、草酸排泄,建议定期监测尿液指标并遵医嘱调整用药。
2. 水分摄入不足服药人群常因口渴感减退或药物副作用减少饮水,导致尿液浓缩结晶沉积,每日应保持2000毫升以上饮水量。
3. 饮食结构失衡高钠、高蛋白饮食会促进尿钙排泄,长期服药者需控制动物内脏、菠菜等高嘌呤高草酸食物摄入。
4. 基础疾病诱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痛风等疾病可能伴随钙磷代谢异常,需治疗原发病并配合枸橼酸钾、别嘌醇等药物调节代谢。
建议服药期间每半年进行泌尿系统超声检查,保持适度运动促进代谢,出现腰痛血尿等症状及时就诊。
肾结石和尿结石患者需注意调整饮食结构、增加水分摄入、控制体重及定期复查,结石直径超过5毫米或伴随感染时需及时就医。
1、调整饮食限制高草酸食物如菠菜、浓茶,减少钠盐和动物蛋白摄入,适当补充柑橘类水果可抑制结石形成。
2、多饮水每日饮水量保持2000-3000毫升,均匀分配于全天,避免尿液浓缩,尤其睡前需适量饮水。
3、控制体重肥胖会增加尿钙排泄,建议通过低脂饮食和规律运动将BMI控制在18.5-23.9之间。
4、定期监测每6-12个月进行泌尿系超声检查,若出现腰痛、血尿或排尿困难应立即就诊。
日常可进行跳绳等纵向运动帮助微小结石排出,但剧烈疼痛发作时需停止活动并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