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儿科 > 小儿血液科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名词解释

| 1人回答 | 69次阅读

问题描述: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名词解释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王强
王强 山东省立医院 副主任医师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S是一种由遗传基因突变引起的血液疾病,其特征是红细胞膜蛋白异常导致红细胞变形为球形,进而在脾脏中被过早破坏,表现为溶血性贫血、黄疸、脾肿大等症状。该病通常通过家族遗传,也可能因新发突变导致。
1、病因解析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主要因基因突变导致蛋白质功能异常,特别是红细胞膜骨架蛋白的缺陷。以下为主要病因类型:
遗传因素:HS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大约75%的病例通过父母之一遗传。然而,也可能发生在没有家族史的病例中,其成因为基因新突变。
环境和外部因素:如感染、缺乏叶酸的饮食习惯等因素会加重病情。某些病毒或细菌感染会诱发急性溶血危象。
生理和病理因素:红细胞膜蛋白如锚蛋白、谱带蛋白3的缺乏或结构功能异常,导致红细胞弹性降低,最终形态变为球形。球形红细胞极易受脾脏清除功能影响而过早被破坏,引起溶血性贫血。
2、表现与诊断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表现依病情轻重而异,通常包括以下症状:
溶血性贫血:因为红细胞寿命显著缩短,患者会出现面色苍白、乏力等贫血相关症状。
黄疸:血红素代谢异常导致血清胆红素浓度升高,特别是间接胆红素升高。
脾脏肿大:长期溶血引起脾脏工作负担增加,导致脾肿大。
診斷可通過血液檢查,如外周血涂片、渗透脆性试验以及遗传检查进行确诊。
3、治疗方式
针对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治疗方式通常包括以下三种:
药物治疗:服用叶酸以促进红细胞生成,预防溶血带来的贫血加重。
手术治疗:对重型或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可采用脾切除术以减少球形红细胞破坏,同时需在术前接种疫苗以预防感染。
支持性治疗:对于需要频繁输血的病例,可补充红细胞,同时注意铁负荷的管理。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复杂的遗传性溶血性贫血,其病因涉及遗传突变,表现多样且可能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及早诊断和治疗可帮助患者控制病症,改善生活质量。如有相关症状,应尽早咨询专业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小儿贫血会引起什么症状

小儿贫血可能引起皮肤苍白、乏力、食欲减退、呼吸急促、生长发育迟缓等症状。小儿贫血通常由缺铁、维生素缺乏、遗传性疾病、慢性失血、感染等因素引起,可通过调整饮食、补充铁剂、治疗原发病等方式干预。

1. 皮肤苍白

皮肤苍白是小儿贫血的常见表现,可能与血红蛋白减少导致皮肤毛细血管血液供应不足有关。患儿面部、口唇、甲床等部位颜色变浅,严重时呈现蜡黄色。家长需观察孩子日常面色变化,若伴随眼睑结膜苍白,建议就医检测血常规。治疗需针对病因,如缺铁性贫血可遵医嘱使用右旋糖酐铁口服溶液、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溶液等铁剂,同时增加红肉、动物肝脏等富含铁的食物摄入。

2. 乏力

乏力表现为孩子活动量减少、易疲劳、嗜睡,与贫血导致组织缺氧有关。轻度贫血患儿可能在剧烈运动后出现气促,重度贫血者连日常行走都会感到困难。家长需注意孩子体力下降是否伴随面色改变,避免误认为懒惰。生理性因素可通过增加蛋黄、菠菜等高铁食物改善,病理性贫血如地中海贫血需进行输血或去铁治疗,常用药物包括地拉罗司分散片、去铁酮片等。

3. 食欲减退

食欲减退与贫血引起的消化功能减弱有关,患儿可能出现拒食、偏食或体重增长缓慢。长期铁缺乏还会导致异食癖,如啃食泥土、墙皮等异常行为。家长需定期监测孩子生长发育曲线,合并舌炎或口角炎时可能提示维生素B12缺乏性贫血,需遵医嘱补充维生素B12注射液或叶酸片。日常饮食可添加强化铁米粉、瘦肉泥等易吸收的辅食。

4. 呼吸急促

呼吸急促多在贫血加重时出现,表现为安静状态下呼吸频率增快、活动后加重,是机体代偿性增加氧气摄入的表现。严重贫血可能导致心脏扩大甚至心力衰竭,患儿会出现口唇青紫、下肢水肿等症状。此类情况需立即就医,治疗原发病如慢性肾病性贫血可使用重组人促红素注射液,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可能需要脾切除术。

5. 生长发育迟缓

长期贫血会影响孩子的体格和智力发育,表现为身高体重低于同龄标准、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等。这与缺氧导致细胞代谢障碍及营养吸收不良有关。家长需定期带孩子进行体检筛查,早产儿或低出生体重儿可预防性补充铁剂如小儿硫酸亚铁糖浆。巨幼细胞性贫血患儿需联合维生素B12和叶酸治疗,如甲钴胺片配合叶酸维生素B12片。

家长应保证孩子每日摄入足量富含铁、维生素B12和叶酸的食物,如牛肉、猪肝、深绿色蔬菜等,早产儿及青春期少女需重点监测血红蛋白水平。避免过量饮用牛奶影响铁吸收,烹饪使用铁锅有助于增加膳食铁含量。若孩子出现持续乏力、心跳加速或意识模糊等严重症状,须立即送医进行输血等紧急处理。定期儿童保健检查能早期发现隐匿性贫血,避免不可逆的生长发育损害。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