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48次阅读
压缩性骨折后遗症可通过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康复训练、手术治疗等方式缓解。压缩性骨折后遗症通常由骨质疏松、外伤、肿瘤转移、长期制动等因素引起。
1、物理治疗热敷和低频电刺激有助于缓解局部疼痛和肌肉痉挛,超声波治疗可促进骨折部位血液循环,加速组织修复。
2、药物治疗可能与骨代谢异常、炎症反应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慢性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可遵医嘱使用阿仑膦酸钠、鲑降钙素、塞来昔布等药物。
3、康复训练渐进式抗阻训练能增强脊柱周围肌肉力量,水中运动可减轻关节负荷,平衡训练有助于改善姿势稳定性。
4、手术治疗可能与椎体塌陷、神经压迫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顽固性疼痛、神经功能障碍等症状。可考虑椎体成形术或后路减压固定术。
日常需保证钙质和维生素D摄入,避免搬运重物,使用辅助器具减轻脊柱负荷,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
崴脚后可通过休息制动、冷敷消肿、加压包扎、抬高患肢等方式处理。崴脚通常由运动损伤、穿鞋不当、路面不平、韧带松弛等原因引起。
1、休息制动:立即停止活动避免二次损伤,使用护踝或弹性绷带固定关节,减少患处负重。
2、冷敷消肿:伤后48小时内用冰袋间隔冷敷,每次15分钟缓解肿胀疼痛,注意避免冻伤皮肤。
3、加压包扎:用弹性绷带从足背向小腿螺旋缠绕,压力均匀可减少内出血,注意观察末梢循环。
4、抬高患肢:平卧时将脚垫高超过心脏水平,利用重力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软组织水肿。
若48小时后仍持续肿胀或无法负重,建议就医排除骨折。恢复期可进行踝泵运动促进血液循环,逐步恢复关节活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