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2次阅读
慢性肾脏病三期可通过控制血压、调节饮食、药物治疗、定期监测等方式干预。该阶段通常由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多囊肾等病因引起。
1、控制血压高血压是肾功能恶化的主要危险因素,建议将血压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可遵医嘱使用缬沙坦、氨氯地平、呋塞米等降压药物,同时限制钠盐摄入。
2、调节饮食采用优质低蛋白饮食,每日蛋白摄入量控制在0.6-0.8克/公斤体重。选择鸡蛋、鱼肉等优质蛋白,限制豆类等高磷食物,每日食盐不超过5克。
3、药物治疗根据并发症使用相应药物,贫血可选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钙磷代谢紊乱可用碳酸镧,酸中毒需补充碳酸氢钠。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
4、定期监测每3-6个月检查肾功能、电解质、血常规等指标。监测尿蛋白定量变化,评估疾病进展速度。出现水肿、乏力等症状加重时及时就诊。
保持适度运动,避免剧烈活动。严格遵医嘱用药,定期复诊评估肾功能。注意预防感染,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
尿素氮超过28.6毫摩尔每升可能提示尿毒症,但需结合肌酐、肾小球滤过率等指标综合判断。影响因素主要有肾功能损害程度、蛋白质摄入量、脱水状态、药物影响。
1、肾功能损害:慢性肾脏病晚期会导致尿素氮蓄积,需通过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替代肾功能,常用药物包括碳酸氢钠、促红细胞生成素、骨化三醇。
2、蛋白质摄入:高蛋白饮食会增加尿素氮生成,建议控制每日蛋白质摄入量为每公斤体重0.6-0.8克,优先选择鸡蛋、牛奶等优质蛋白。
3、脱水状态:血容量不足时尿素氮浓度相对升高,可通过补液试验鉴别,必要时静脉补充生理盐水或乳酸钠林格液。
4、药物影响:糖皮质激素、四环素等药物可能干扰蛋白质代谢,导致尿素氮假性升高,需结合用药史评估。
确诊尿毒症需完善肾功能、电解质、肾脏超声等检查,日常应限制高磷食物摄入,定期监测血压和尿量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