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35次阅读
空腹血糖9点多毫摩尔每升可能提示糖尿病,需结合糖化血红蛋白、餐后血糖等检测综合判断。血糖升高常见原因包括饮食不当、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胰腺疾病。
1、饮食不当短期内摄入大量高糖高脂食物会导致血糖暂时性升高。调整饮食结构,减少精制碳水摄入,增加蔬菜和优质蛋白比例可改善。
2、胰岛素抵抗肥胖或缺乏运动可能导致胰岛素敏感性下降。通过减重和规律有氧运动可增强胰岛素作用,必要时医生可能建议使用二甲双胍等药物。
3、2型糖尿病可能与遗传和代谢异常有关,典型症状包括多饮多尿。确诊需重复检测空腹血糖或口服糖耐量试验,治疗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和降糖药物。
4、胰腺疾病胰腺炎等疾病可能损伤胰岛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伴随腹痛、脂肪泻等症状,需进行胰腺功能检查和影像学评估。
建议监测三餐前后血糖变化,避免空腹检测前剧烈运动或情绪波动,发现持续异常应及时到内分泌科就诊。
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控制稳定的情况下可谨慎进行碘131治疗,但需综合评估甲状腺功能、肾功能及并发症风险。
1、血糖控制空腹血糖需控制在8毫摩尔每升以下,餐后血糖不超过11毫摩尔每升,避免治疗期间代谢紊乱加重。
2、甲状腺评估需完善甲状腺超声和摄碘率检查,合并甲亢者优先控制甲状腺激素水平,防止碘131诱发甲状腺危象。
3、肾功能筛查碘131经肾脏排泄,糖尿病患者需检测尿微量白蛋白和肾小球滤过率,肾功能不全者需调整剂量。
4、并发症预防长期糖尿病患者需排查视网膜病变和周围神经病变,治疗前后加强血糖监测频率。
建议治疗前后由内分泌科与核医学科联合制定方案,治疗后1周内每日监测血糖变化,出现心慌出汗等低血糖症状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