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科 > 心血管内科

心梗的护理措施有哪些?

| 1人回答 | 32次阅读

问题描述:
心梗的护理措施有哪些?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倪新海
倪新海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主任医师

心梗的护理措施主要有卧床休息、吸氧治疗、疼痛管理、心理疏导、药物调整等。急性期需绝对卧床,恢复期逐步增加活动量,同时需监测生命体征并预防并发症。

1、卧床休息

急性期患者需绝对卧床以减少心肌耗氧,床头抬高30度可缓解呼吸困难。避免自行翻身或坐起,排便使用床旁便器,防止因用力诱发心律失常。病情稳定后可在医护人员指导下逐步进行床边坐起、站立等康复训练。

2、吸氧治疗

通过鼻导管或面罩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维持血氧饱和度超过95%。合并肺水肿者需采用酒精湿化吸氧,出现呼吸衰竭时可能需无创通气支持。氧疗期间需定期监测动脉血气分析,避免氧中毒。

3、疼痛管理

遵医嘱使用硝酸甘油、吗啡等药物缓解胸痛,用药后需监测血压和呼吸频率。疼痛剧烈者可配合非药物干预如音乐疗法,避免反复询问疼痛程度增加焦虑。需警惕疼痛复发可能提示再梗死。

4、心理疏导

急性期患者易出现恐惧、抑郁情绪,需用简明语言解释治疗过程。鼓励家属陪伴但避免过度关注,恢复期可进行认知行为干预。对吸烟患者需制定个性化戒烟计划,减少心理依赖。

5、药物调整

严格遵医嘱服用抗血小板药、他汀类药物,观察有无牙龈出血等不良反应。合并糖尿病患者需调整降糖方案,高血压患者需控制血压在安全范围。出院前需进行用药指导,建立服药提醒机制。

心梗恢复期饮食需低盐低脂,每日钠摄入控制在3克以内,多食深海鱼、燕麦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康复训练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从每日10分钟步行开始,逐步增加至每周150分钟有氧运动。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屏气用力,睡眠时可采用半卧位。定期复查心电图、心脏超声等,出现胸闷气促立即就诊。家属需学习心肺复苏技能,家中备有硝酸甘油等急救药物。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低密度脂蛋白是怎么回事

低密度脂蛋白可能由饮食不均衡、缺乏运动、肥胖、遗传因素、肝脏代谢异常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饮食、增加运动、药物治疗、控制体重、定期监测等方式改善。 1、饮食不均衡:高脂肪、高胆固醇饮食是导致低密度脂蛋白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减少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摄入,增加富含纤维的食物如燕麦、豆类、坚果等,有助于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每日饮食中应控制总脂肪摄入量在总热量的30%以下。 2、缺乏运动: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会降低体内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同时增加低密度脂蛋白。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可以有效改善血脂水平。运动还能促进血液循环,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3、肥胖:体重超标或肥胖会加重肝脏负担,影响脂质代谢,导致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通过健康饮食和规律运动,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有助于降低低密度脂蛋白。体重指数BMI应保持在18.5-24.9之间。 4、遗传因素: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等遗传性疾病可能导致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异常升高。这类患者需要定期监测血脂,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辛伐他汀等进行治疗。遗传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可能需要终身服药。 5、肝脏代谢异常:肝脏是脂质代谢的主要器官,肝脏功能异常可能导致低密度脂蛋白升高。保护肝脏健康,避免过量饮酒、滥用药物等行为,有助于维持正常的脂质代谢。对于肝脏疾病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 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运动量、控制体重、定期监测血脂水平,可以有效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日常饮食中应多摄入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橄榄油、亚麻籽等,同时减少红肉、加工食品的摄入。运动方面,建议选择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相结合的方式,如每周进行3-5次快走或慢跑,配合2-3次力量训练。对于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血脂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