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传染科 > 感染性疾病科 > 癣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08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亚急性阑尾炎可通过保守治疗、抗生素治疗、腹腔镜手术、开腹手术、术后护理等方式治疗。亚急性阑尾炎通常由阑尾管腔阻塞、细菌感染、淋巴滤泡增生、粪石嵌顿、胃肠功能紊乱等原因引起。
适用于症状较轻的亚急性阑尾炎患者。通过禁食、流质饮食减少胃肠负担,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局部热敷可缓解右下腹疼痛,卧床休息有助于炎症局限化。若48小时内症状无缓解或加重,需及时转为其他治疗方式。
头孢呋辛酯片联合甲硝唑片是常用抗感染方案,可覆盖肠道需氧菌和厌氧菌。左氧氟沙星胶囊适用于对β-内酰胺类过敏者。治疗期间需监测体温和血常规,疗程通常持续7-10天。抗生素治疗失败或出现腹膜刺激征时应考虑手术干预。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手术通过3个5-10mm切口完成,术中可探查全腹腔。适用于无严重腹膜炎、无广泛粘连的患者。术后24小时可恢复流食,3-5天出院。需注意术后肩部放射性疼痛等二氧化碳气腹相关并发症。
传统开腹阑尾切除术适用于合并脓肿、弥漫性腹膜炎或腹腔镜手术中转病例。采用麦氏切口或右下腹探查切口,术中需彻底冲洗腹腔。术后需放置引流管,抗生素使用时间延长至5-7天。切口感染是其常见并发症,发生率约3-5%。
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可预防肠粘连和静脉血栓。饮食从流质逐步过渡到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切口换药时观察有无红肿渗液,术后7-10天拆线。3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评估恢复情况。
亚急性阑尾炎患者治疗期间应保持清淡饮食,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如鸡蛋羹、鱼肉等促进组织修复。恢复期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避免增加腹压的动作。出现持续发热、腹痛加剧或切口渗液等情况需立即复诊。日常生活中注意规律进食,避免暴饮暴食诱发胃肠功能紊乱。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主要表现为肢体疼痛、间歇性跛行、皮肤颜色改变、溃疡或坏疽以及肢体远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累及中小动脉和静脉的慢性炎症性血管疾病,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吸烟者,早期症状可能不明显,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典型表现。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早期可出现肢体远端疼痛,多为持续性钝痛或烧灼样疼痛,休息时也可出现,夜间疼痛加重。疼痛可能与血管炎症导致局部缺血缺氧有关。随着病情进展,疼痛可逐渐向上蔓延。患者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塞来昔布胶囊等药物缓解疼痛,但需注意这些药物不能改善血管病变本身。
患者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下肢肌肉疼痛、痉挛或无力,被迫停止行走,休息后症状消失,再次行走又出现,称为间歇性跛行。这是由于运动时肌肉需氧量增加,但病变血管无法提供足够血液供应所致。跛行距离可反映病情严重程度,随着血管狭窄加重,跛行距离会逐渐缩短。
患肢皮肤可出现苍白、发绀或潮红等颜色改变,尤其在肢体下垂时更为明显。皮肤温度降低,毛发脱落,指甲增厚变形。这些表现与肢体远端血液循环障碍有关。严重者可出现皮肤萎缩变薄,皮下脂肪减少等营养性改变。
疾病晚期由于严重缺血可导致皮肤溃疡形成,多发生于足趾、足跟等部位,溃疡边缘不规则,基底苍白,疼痛剧烈。若不及时治疗可发展为干性坏疽,坏疽部位呈黑色,与健康组织分界清楚。此时需积极治疗防止感染扩散,必要时需手术清创或截肢。
体格检查可发现患肢远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如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减弱。这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重要体征,可通过血管超声、动脉造影等检查明确血管狭窄或闭塞的部位和程度。早期发现动脉搏动异常有助于及时诊断和治疗。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应严格戒烟,避免受寒、外伤等诱发因素,注意肢体保暖但避免直接热敷。可进行适度的Buerger运动改善侧支循环,饮食上应控制脂肪摄入,保持均衡营养。定期复查血管情况,遵医嘱使用改善循环药物如西洛他唑片、贝前列素钠片等,出现溃疡或感染时应及时就医处理。
婴儿经常放屁并伴随胀气是常见现象,通常与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有关。若未伴随哭闹、拒食等症状,多数属于生理性排气;若出现持续腹胀、呕吐等表现,则需警惕病理性因素。
婴儿胃肠功能尚未成熟,肠道菌群处于建立阶段,进食时可能吞入空气或对乳糖消化不充分,导致肠道产气增多。母乳喂养的婴儿可能因母亲饮食中豆类、奶制品等产气食物诱发胀气,配方奶喂养则可能与奶粉成分耐受性相关。日常可通过拍嗝、腹部按摩、调整喂养姿势减少气体滞留,西甲硅油滴剂等药物可帮助缓解症状。
少数情况下,频繁胀气可能由乳糖不耐受、牛奶蛋白过敏、肠套叠等疾病引起。乳糖不耐受婴儿排便常带泡沫,牛奶蛋白过敏可能伴随湿疹或血便,肠套叠则表现为阵发性哭闹和果酱样大便。此类情况需就医排查,必要时使用乳糖酶制剂、水解蛋白奶粉或接受空气灌肠等治疗。
家长应记录婴儿排气频率、饮食反应及伴随症状,避免过度包裹或紧束腹部。哺乳期母亲需减少洋葱、碳酸饮料等产气食物摄入,配方奶喂养可尝试防胀气奶瓶。若婴儿出现持续拒奶、体重增长缓慢或血便,应立即就诊儿科或消化内科。
头顶出现软包可能与头皮血肿、皮脂腺囊肿、脂肪瘤、毛囊炎或淋巴结肿大等原因有关,建议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头部受到外力撞击可能导致毛细血管破裂形成血肿,表现为局部柔软包块并伴有压痛。轻微血肿可通过48小时内冷敷减少出血,48小时后热敷促进吸收。若血肿持续增大或伴随头晕呕吐,需排除颅骨骨折或颅内出血,必要时需行头部CT检查。
皮脂腺导管阻塞导致分泌物潴留形成囊肿,触诊呈圆形柔软包块,可能伴发感染出现红肿热痛。较小囊肿无须处理,感染时可外用莫匹罗星软膏或口服头孢呋辛酯片。反复发作的囊肿需手术完整切除囊壁,避免残留导致复发。
皮下脂肪组织异常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质地柔软可推动,生长缓慢。直径小于1厘米且无症状者可观察随访,较大脂肪瘤影响外观或产生压迫症状时,可采用脂肪瘤切除术或激光消融治疗。术后需保持伤口清洁干燥。
细菌感染毛囊引起的炎症反应,初期为红色丘疹后可发展为脓疱,伴疼痛感。轻度感染可外用夫西地酸乳膏或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严重者需口服阿奇霉素分散片。日常应避免抓挠,保持头皮清洁,减少使用刺激性洗发产品。
头皮感染或全身性疾病可能引起枕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表现为可活动的椭圆形包块。需排查是否存在中耳炎、扁桃体炎等原发感染,必要时进行血常规和超声检查。病毒感染多可自行消退,细菌感染需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等抗生素治疗。
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避免头部外伤,洗头时动作轻柔勿抓挠头皮。发现包块持续增大、质地变硬、伴随发热或头痛等症状时,应及时至普外科或皮肤科就诊。饮食宜清淡,限制辛辣刺激食物摄入,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增强免疫力。
肺部结节CT报告可通过结节大小、形态、密度、边缘特征及动态变化等指标综合评估。主要观察点有{结节直径是否超过8毫米}{是否存在分叶或毛刺}{磨玻璃样或实性成分比例}{与血管或支气管的关系}{随访复查的变化趋势}。
直径小于5毫米的微小结节恶性概率极低,通常建议6-12个月复查;5-8毫米的结节需结合其他特征判断,可能需要3-6个月随访;超过8毫米的结节需警惕恶性可能,尤其伴随其他高危特征时建议进一步检查。测量时需关注最大径线长度及三维体积变化。
规则圆形或椭圆形结节多为良性,如肺内淋巴结或肉芽肿;分叶状、毛刺状或蟹足样边缘提示恶性可能,可能与肿瘤浸润性生长有关;胸膜牵拉征或血管集束征也需警惕。部分炎性结节早期可能呈现类似恶性形态,需结合临床鉴别。
纯磨玻璃密度结节可能为不典型腺瘤样增生或早期腺癌;部分实性结节中实性成分超过50%时恶性风险增加;完全实性结节需鉴别结核球、错构瘤或转移瘤。钙化模式也有提示意义,层状或爆米花样钙化多为良性。
结节与支气管的关系可辅助判断,截断征或支气管充气征多见于恶性肿瘤;血管集束征或血管穿过结节需警惕血供丰富的病变;胸膜凹陷征可能提示胸膜受侵。邻近结构的侵犯程度是评估分期的重要依据。
短期内增大结节需排除感染或炎症,2年内稳定不变的结节多为良性;磨玻璃结节实性成分增加可能提示恶性进展;新发多发结节需排查转移或系统性疾病。薄层CT三维重建可提高随访对比的精确度。
发现肺部结节后应避免吸烟及接触二手烟,减少厨房油烟吸入,保持居住环境通风。适量增加富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蔬菜水果摄入,如西蓝花、猕猴桃等。根据医生建议选择随访周期,避免过度焦虑或忽视复查,合并咳嗽、咯血等症状时需及时就诊。活动性结节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导致气胸风险,定期进行低剂量CT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