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传染科 > 感染性疾病科 > 流行性出血热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03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磨牙可能会把牙齿磨坏。磨牙症是指人在非咀嚼状态下不自主地磨动或紧咬牙齿的行为,长期磨牙可能导致牙齿磨损、牙釉质损伤甚至牙齿松动。
磨牙症分为白天磨牙和夜间磨牙两种类型。白天磨牙通常与精神紧张、焦虑等心理因素有关,夜间磨牙则可能与睡眠障碍、咬合关系异常等因素相关。磨牙时牙齿承受的力量远超正常咀嚼力,长期反复磨牙会导致牙釉质逐渐磨损,牙齿表面变得平坦,严重时可能暴露牙本质,引发牙齿敏感、疼痛等问题。牙齿磨损还可能改变咬合关系,进一步加重磨牙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颞下颌关节紊乱,表现为张口困难、关节弹响等症状。
少数情况下,磨牙症状较轻且持续时间短,可能不会造成明显牙齿损伤。但多数磨牙症患者若不及时干预,牙齿损伤会逐渐加重。儿童磨牙症可能随着生长发育自行缓解,但成人磨牙症通常需要治疗干预。牙齿磨损程度与磨牙频率、力度以及个人牙釉质厚度等因素有关,牙釉质较薄的人群更容易出现牙齿损伤。
建议磨牙症患者及时就医检查,口腔科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推荐佩戴咬合垫、心理疏导或咬合调整等治疗方案。日常生活中应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减少咖啡因摄入,睡前进行放松训练有助于缓解磨牙症状。定期口腔检查可以早期发现牙齿磨损问题,防止牙齿损伤进一步加重。
脚踝水肿可能由久站久坐、静脉回流障碍、肾脏疾病、心脏功能不全、内分泌失调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抬高下肢、穿戴弹力袜、药物治疗、控制原发病、调整生活习惯等方式缓解。
1. 久站久坐
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会导致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受阻,组织液渗出积聚在脚踝。常见于教师、司机等职业人群,表现为晨轻暮重的对称性水肿。建议每1-2小时活动下肢,休息时抬高患肢超过心脏水平,配合踝泵运动促进循环。妊娠期女性因激素变化更易出现此类水肿,需注意监测血压。
2. 静脉回流障碍
下肢静脉曲张或深静脉血栓形成时,瓣膜功能受损使血液淤积。可能伴随皮肤色素沉着、静脉显露等症状。可穿戴二级压力医用弹力袜,避免长时间热水泡脚。严重者需使用地奥司明片、羟苯磺酸钙胶囊等静脉活性药物,必要时行静脉射频消融术。
3. 肾脏疾病
肾病综合征或慢性肾衰竭会导致蛋白丢失、水钠潴留。晨起眼睑水肿后逐渐蔓延至脚踝,尿中可见大量泡沫。需限制每日饮水量,采用低盐优质蛋白饮食。常用药物包括呋塞米片、螺内酯片等利尿剂,配合百令胶囊保护肾功能,严重时需进行透析治疗。
4. 心脏功能不全
右心衰竭时体循环淤血可引起双侧脚踝凹陷性水肿,常伴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需严格限制钠盐摄入,每日监测体重变化。医生可能开具芪苈强心胶囊、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等改善心功能药物,配合持续低流量吸氧,避免剧烈运动加重心脏负荷。
5. 内分泌失调
甲状腺功能减退会导致黏液性水肿,按压无凹陷且伴畏寒、脱发等症状。需终身服用左甲状腺素钠片,定期复查甲功五项。更年期女性雌激素下降可能引起轻度水肿,可尝试大豆异黄酮等植物雌激素,保持适度有氧运动改善代谢。
日常应避免穿过紧鞋袜,控制每日钠盐摄入不超过5克,卧床时用枕头垫高双脚。记录水肿程度变化,若出现单侧突发肿胀、呼吸困难或尿量明显减少,应立即就医排查肺栓塞、急性心衰等危重情况。糖尿病患者需特别注意足部皮肤护理,预防水肿破溃后形成慢性溃疡。
银屑病红斑可通过外用药物、光疗、口服药物、生物制剂、中医调理等方式缓解。银屑病可能与遗传、免疫异常、感染、精神压力、皮肤损伤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红斑、鳞屑、瘙痒等症状。
1、外用药物
银屑病红斑可遵医嘱使用卡泊三醇软膏、他克莫司软膏、卤米松乳膏等药物。卡泊三醇软膏适用于斑块型银屑病,能抑制角质形成细胞增殖。他克莫司软膏可用于面部及皮肤薄嫩部位,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卤米松乳膏属于强效糖皮质激素,可快速缓解炎症反应,但不宜长期使用。外用药物需根据皮损部位和严重程度选择,避免接触眼睛和黏膜。
2、光疗
窄谱中波紫外线疗法是银屑病的常用物理治疗方法,每周治疗2-3次,通过抑制T细胞活化和减少炎症因子产生发挥作用。光疗适用于中重度或广泛分布的银屑病皮损,治疗期间需注意保护正常皮肤,避免晒伤。光敏性皮肤病或皮肤肿瘤患者禁用,治疗前后需配合使用保湿剂。
3、口服药物
严重银屑病患者可遵医嘱使用阿维A胶囊、甲氨蝶呤片、环孢素软胶囊等系统治疗药物。阿维A胶囊适用于脓疱型或红皮病型银屑病,能调节角质形成细胞分化。甲氨蝶呤片通过抑制细胞增殖发挥作用,需定期监测肝功能。环孢素软胶囊可用于顽固性银屑病,具有免疫抑制作用,使用时需监测血压和肾功能。
4、生物制剂
中重度银屑病患者可考虑使用依那西普注射液、阿达木单抗注射液、司库奇尤单抗注射液等生物制剂。这类药物通过靶向抑制肿瘤坏死因子或白介素等炎症因子发挥作用,需皮下注射给药。生物制剂起效快且疗效显著,但价格较高,使用前需筛查结核等感染性疾病,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
5、中医调理
银屑病在中医属于白疕范畴,可辨证使用消银颗粒、复方青黛胶囊、雷公藤多苷片等中成药。血热证可用清热凉血方剂,血瘀证需活血化瘀,血燥证宜养血润燥。中药熏蒸、药浴等外治法也可辅助改善症状。中医治疗需结合体质辨证施治,避免自行使用偏方,服药期间忌食辛辣刺激食物。
银屑病患者日常需避免搔抓皮损,沐浴水温不宜过高,选择温和无刺激的清洁产品。穿着宽松棉质衣物,保持皮肤湿润,可涂抹含尿素或神经酰胺的保湿霜。饮食宜清淡,适当补充维生素D和欧米伽3脂肪酸,限制酒精和高糖食物摄入。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适度运动有助于改善免疫功能。皮损加重或出现关节肿痛等症状时应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
蛋白粉可通过合理搭配、控制摄入量、选择适宜时间、配合运动及个体化调整等方式达到最佳效果。
1、合理搭配
蛋白粉与碳水化合物共同摄入有助于促进蛋白质吸收利用率,运动后可将乳清蛋白粉与香蕉或燕麦混合食用。避免与高脂食物同时服用,以免延缓胃排空速度影响吸收效率。乳清蛋白适合搭配果汁或牛奶,植物蛋白粉更适合与豆奶混合。
2、控制摄入量
普通成人每日蛋白质总摄入量建议每公斤体重1.2-1.6克,蛋白粉补充量通常占20-30克。长期超量摄入可能增加肝肾代谢负担,出现腹胀或消化不良症状。健身增肌人群可适当增加至每公斤体重1.6-2.2克,但需分3-4次补充。
3、选择适宜时间
运动后30分钟内补充快速吸收型乳清蛋白效果最佳,可搭配支链氨基酸促进肌肉合成。睡前2小时补充酪蛋白有助于夜间持续供能,晨起空腹时建议先少量进食再服用蛋白粉。两餐之间作为加餐能维持血液氨基酸浓度稳定。
4、配合运动
力量训练后补充蛋白粉可加速肌纤维修复,有氧运动后补充有助于减少肌肉分解。高强度间歇训练需配合快慢吸收型蛋白组合,耐力运动后需同时补充电解质和蛋白质。运动前1小时少量补充可预防训练中肌肉过度消耗。
5、个体化调整
乳糖不耐受者建议选择分离乳清蛋白或植物蛋白,肾功能不全者需严格控制蛋白粉用量。糖尿病患者宜选用无添加糖产品,过敏体质者需避开大豆、牛奶等过敏源蛋白。老年人建议选择含维生素D的复合蛋白粉,术后恢复期可选用水解蛋白产品。
使用蛋白粉期间需保证每日2000-3000毫升水分摄入,促进氮代谢产物排出。长期服用者建议每3个月检测肝肾功能指标,出现皮疹或胃肠道不适应立即停用。日常饮食应以天然高蛋白食物为主,蛋白粉仅作为膳食补充。健身人群需根据训练强度动态调整用量,普通人群连续服用不超过3个月需间隔1-2周。特殊疾病患者使用前应咨询临床营养师进行个性化方案制定。
动脉硬化可能由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年龄增长等原因引起,动脉硬化可通过调整饮食、控制血压、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定期复查等方式治疗。
1、血脂异常
血脂异常是动脉硬化的常见原因,主要表现为血液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升高。这些脂质物质容易在血管内壁沉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长期血脂异常会导致血管壁增厚、弹性下降,进而引发动脉硬化。治疗措施包括减少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摄入,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必要时遵医嘱使用阿托伐他汀钙片、瑞舒伐他汀钙片、非诺贝特胶囊等药物调节血脂。
2、高血压
高血压会持续对血管壁施加压力,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加速动脉硬化的进程。长期高血压还会促使血管壁增厚和纤维化,进一步降低血管弹性。高血压患者通常会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治疗措施包括限制钠盐摄入,保持规律运动,必要时遵医嘱使用氨氯地平片、缬沙坦胶囊、厄贝沙坦片等药物控制血压。
3、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长期处于高水平状态,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高血糖还会增加血液黏稠度,影响血液循环。糖尿病患者常伴有口渴、多尿等症状。治疗措施包括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监测血糖水平,必要时遵医嘱使用二甲双胍片、格列美脲片、胰岛素注射液等药物控制血糖。
4、吸烟
吸烟是动脉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直接损伤血管内皮,促进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长期吸烟还会降低血液中的氧含量,加重血管损伤。吸烟者常伴有咳嗽、气短等症状。治疗措施包括彻底戒烟,避免二手烟暴露,必要时寻求专业戒烟帮助。
5、年龄增长
随着年龄增长,血管会自然老化,弹性逐渐下降,这是动脉硬化的生理性因素。老年人血管壁中的胶原纤维增多,弹性纤维减少,导致血管硬化。这种情况通常表现为血压升高、脉搏波传导速度加快。治疗措施包括保持适度运动,保证充足睡眠,控制体重,定期进行血管健康检查。
动脉硬化患者应注意保持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习惯,适量摄入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坚果等。坚持规律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有助于改善血管弹性。避免久坐不动,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内。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遵医嘱按时服药。出现胸闷、胸痛等不适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