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传染科 > 感染性疾病科 > 小儿化脓性脑炎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08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眼睑缘炎可通过热敷清洁、抗生素眼药、抗炎眼膏、人工泪液、口服药物等方式治疗。眼睑缘炎通常由细菌感染、脂溢性皮炎、过敏反应、蠕形螨感染、干眼症等因素引起。
用温热毛巾敷眼睑5-10分钟软化分泌物,再用稀释的婴儿洗发水或专用睑缘清洁棉片轻柔擦拭睫毛根部。每日重复2-3次可清除鳞屑和结痂,改善睑板腺阻塞。避免用力揉搓导致继发损伤。
细菌性睑缘炎可遵医嘱使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妥布霉素滴眼液等广谱抗生素。葡萄球菌感染时可选择夫西地酸滴眼液。用药前需清洁眼睑,滴药后闭眼1-2分钟促进吸收。
合并明显红肿时短期使用红霉素眼膏、四环素可的松眼膏等。激素类制剂需严格遵循疗程,长期使用可能诱发青光眼。脂溢性皮炎患者可夜间涂抹于睑缘抑制皮脂分泌。
干眼诱发的睑缘炎需配合玻璃酸钠滴眼液、聚乙二醇滴眼液等无防腐剂人工泪液。每日4-6次维持眼表湿润,减少摩擦刺激。严重干眼可考虑泪小点栓塞术。
顽固性病例可能需要多西环素片等抗炎药物调节睑板腺功能。蠕形螨感染口服伊维菌素需联合局部茶树油清洁。过敏体质患者可短期服用氯雷他定片控制免疫反应。
治疗期间需停用眼部化妆品,避免辛辣饮食刺激。每日更换枕巾并用60℃以上热水烫洗。症状持续2周无改善或出现视力下降、角膜浑浊时,应及时复查调整方案。愈后保持睑缘清洁护理可降低复发概率。
眼底玻璃体混浊可能由玻璃体液化、玻璃体后脱离、视网膜病变、眼内炎症、高度近视等因素引起。玻璃体混浊主要表现为眼前出现点状、线状或蛛网状漂浮物,可能伴随闪光感或视力下降。
玻璃体液化是年龄增长导致的生理性改变,玻璃体从凝胶状态逐渐变为液体,胶原纤维聚集形成混浊物。患者眼前可能出现细小的点状或絮状漂浮物,通常无须特殊治疗,但需定期复查眼底排除视网膜病变。避免剧烈运动或头部撞击可减少玻璃体牵拉视网膜的风险。
玻璃体后脱离指玻璃体与视网膜内界膜分离,常见于中老年人。可能突然出现环形或蜘蛛网样漂浮物,伴随闪光感。多数为良性过程,但需警惕视网膜裂孔或脱离。若出现视野缺损或漂浮物急剧增多,需立即进行散瞳眼底检查,必要时行视网膜激光封堵术。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等疾病可能导致玻璃体积血或炎性渗出,形成团块状混浊。患者视力下降明显,可能伴视野遮挡。需通过眼底荧光造影明确诊断,治疗原发病。严重玻璃体积血可考虑玻璃体切割术,术后可能使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预防感染。
葡萄膜炎、眼内炎等疾病会引起炎性细胞进入玻璃体,导致尘状混浊。常见眼红、眼痛、畏光等症状。需根据病因使用醋酸泼尼松龙滴眼液抗炎,细菌性感染可加用妥布霉素滴眼液。反复发作可能需全身免疫抑制剂治疗,同时排查结核、梅毒等系统性疾病。
高度近视患者眼轴延长导致玻璃体腔扩大,加速玻璃体变性混浊。可能出现大量线状漂浮物,且更易发生视网膜裂孔。建议每6-12个月进行散瞳眼底检查,避免蹦极、拳击等剧烈运动。若出现飞蚊症突然加重,需排除视网膜脱离,必要时行巩膜扣带术。
日常需避免过度用眼,每用眼40分钟休息5分钟,远眺绿色景物。饮食可增加蓝莓、胡萝卜等富含叶黄素的食物,减少高糖高脂饮食。避免揉眼或剧烈晃动头部,外出佩戴防紫外线眼镜。若漂浮物影响生活或伴随视力骤降、视野缺损,应立即至眼科进行眼底检查,明确病因后针对性治疗。
睡觉时胃酸反流呛醒鼻孔可能与胃食管反流病、睡前进食过量或体位不当等因素有关。胃酸反流至咽喉部可能刺激鼻腔黏膜,引发呛咳或窒息感,通常伴随烧心、反酸等症状。
胃食管反流病是胃酸异常反流的常见病因,夜间平卧时贲门括约肌松弛可能加重反流。患者可能出现胸骨后灼痛、咽喉异物感,严重时胃酸可反流至鼻腔。治疗需遵医嘱使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铝碳酸镁咀嚼片等抑酸药物,配合抬高床头15-20厘米睡眠。
睡前2小时内大量进食可能增加胃内压力,尤其高脂、辛辣食物会延缓胃排空。胃内容物滞留易导致反流,平卧时可能经咽部进入鼻腔。建议晚餐清淡且控制在七分饱,餐后适当散步帮助消化。
右侧卧位或完全平躺可能使胃部高于食管,增加反流概率。部分人群因解剖结构异常更易发生反流,如食管裂孔疝患者。可尝试左侧卧位睡眠,利用重力减少胃酸逆流。
腹压增高是胃酸反流的诱因之一,妊娠中后期或肥胖者腹腔压力可能压迫胃部。这类人群可能出现夜间反复呛醒,需通过控制体重、使用孕妇专用抗酸剂如碳酸钙口服混悬液缓解症状。
鼻腔黏膜炎症可能增强对胃酸刺激的敏感性,反流物接触鼻咽部时易触发呛咳反射。可配合使用生理性海水鼻腔喷雾清洁黏膜,同时治疗原发胃部疾病。
长期夜间反流需排查食管炎、巴雷特食管等并发症。日常避免穿紧身衣裤,戒烟限酒,睡前3小时禁食。若每周发作超过2次或伴随吞咽困难、体重下降,应及时进行胃镜检查。发作时可饮用少量温开水冲洗食管,但避免立即平卧。
满月婴儿放屁臭一般是正常的,可能与饮食、消化功能发育不完善等因素有关。
婴儿胃肠功能尚未发育成熟,肠道菌群处于建立阶段,消化酶分泌不足,对母乳或配方奶中的蛋白质、乳糖等成分分解不完全,导致肠道内气体产生增多且气味较重。母乳喂养的婴儿放屁臭味通常与母亲饮食中高蛋白、高脂肪食物摄入有关,如鸡蛋、牛奶、豆类等。配方奶喂养的婴儿可能因奶粉中乳清蛋白或酪蛋白比例不同,产生含硫气体导致臭味。婴儿进食过快、吞咽空气也会增加放屁频率和异味。
若婴儿放屁臭伴随哭闹不安、腹胀、排便困难或血便,需警惕乳糖不耐受、牛奶蛋白过敏、肠道感染等病理情况。乳糖不耐受可能导致水样便、泡沫便,牛奶蛋白过敏可能引发湿疹、呕吐,肠道感染常伴有发热、腹泻。早产儿或低体重儿因肠道发育更不完善,放屁臭味可能更明显。
家长可记录婴儿放屁频率、气味变化及伴随症状,母乳喂养的母亲可调整饮食结构,减少易产气食物。避免过度喂养,喂奶后竖抱拍嗝帮助排气。若臭味持续加重或伴随异常症状,建议儿科就诊排查消化系统疾病。日常注意奶瓶消毒、喂养姿势正确,无须过度干预正常排气现象。
胃脘疼可能由饮食不当、胃酸分泌异常、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原因引起。胃脘疼通常表现为上腹部隐痛、胀痛或灼烧感,可能伴随反酸、嗳气、恶心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后遵医嘱治疗。
长期暴饮暴食、进食过快、食用辛辣刺激或生冷食物可能导致胃脘疼。这类疼痛多为暂时性,调整饮食结构后多可缓解。日常应注意细嚼慢咽,避免空腹饮用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品。若疼痛持续,需考虑是否存在其他器质性疾病。
胃酸过多或过少均可引发胃脘疼。胃酸过多可能腐蚀胃黏膜产生灼烧感,常见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酸过少则影响消化功能,导致饭后腹胀疼痛。可遵医嘱使用铝碳酸镁咀嚼片、雷尼替丁胶囊、奥美拉唑肠溶胶囊等药物调节胃酸。同时需避免精神紧张,减少胃酸分泌异常诱因。
急慢性胃炎均可导致胃脘部持续性疼痛,多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药或酒精刺激有关。患者可能出现食欲减退、餐后饱胀等症状。确诊需进行胃镜及呼气试验,治疗可选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胶体果胶铋胶囊、克拉霉素片等药物联合杀菌。日常需戒酒并避免服用损伤胃黏膜的药物。
胃溃疡引起的疼痛具有周期性、节律性特点,多表现为进食后疼痛加重。溃疡面受胃酸刺激可能导致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治疗需规范使用艾司奥美拉唑镁肠溶片、枸橼酸铋钾颗粒、康复新液等药物促进黏膜修复。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诱发疼痛发作。
十二指肠溃疡疼痛多发生于空腹时,进食后可缓解,常伴有夜间痛醒现象。疾病进展可能导致梗阻或穿孔。治疗需根除幽门螺杆菌,常用药物包括泮托拉唑钠肠溶片、甲硝唑片、四环素片等。患者需注意少食多餐,避免高脂饮食加重肠道负担。
胃脘疼患者日常应保持饮食清淡,选择易消化的米粥、面条等食物,避免油炸食品及过甜过酸食物。可适量食用山药、南瓜等具有黏膜保护作用的食材。建议记录疼痛发作时间、诱因及伴随症状,就诊时详细告知医生。若出现呕血、黑便、剧烈腹痛等情况需立即就医。长期反复胃脘疼者应定期进行胃镜检查,排除恶性病变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