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传染科 > 感染性疾病科 > 肠道蛔虫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08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60岁股骨颈骨折可通过保守治疗、内固定手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等方式治疗,通常由骨质疏松、外伤、骨肿瘤等因素引起。股骨颈骨折能否恢复与骨折类型、治疗时机、患者基础健康状况有关。
适用于无移位或稳定性较好的骨折。患者需卧床制动6-12周,配合下肢牵引维持骨折端稳定。期间需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同时进行踝泵运动预防深静脉血栓。保守治疗期间可能发生骨折移位、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需密切监测。
采用空心螺钉、动力髋螺钉等器械固定骨折端。术后3天内可开始床上关节活动,6周后逐步负重训练。内固定手术适用于GardenⅠ-Ⅱ型骨折,术后需预防内固定失效、骨折不愈合等风险。患者需避免早期完全负重,定期复查评估骨痂生长情况。
推荐用于GardenⅢ-Ⅳ型骨折或合并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高龄患者。术后1-3天可助行器辅助行走,6周后逐步恢复日常活动。该术式能避免骨折不愈合问题,但存在假体松动、感染等远期风险。术后需终身避免盘腿、深蹲等动作。
骨折愈合后需持续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可选用阿仑膦酸钠片、唑来膦酸注射液等药物。同时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每日摄入量分别不低于1000mg和800IU。建议进行适度负重运动如步行,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帮助增强骨密度。
骨折稳定后即开始渐进式康复,早期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中期增加关节活动度训练,后期强化步态和平衡能力。水中运动、功率自行车等低冲击训练有助于功能恢复。康复全程需在专业指导下进行,避免跌倒风险。
60岁患者股骨颈骨折后需保证每日蛋白质摄入量1.2-1.5g/kg,多食用乳制品、鱼类等富含钙质食物。卧床期间每2小时翻身一次预防压疮,坐位时保持髋关节屈曲小于90度。恢复期使用助行器6-12周,定期复查评估骨折愈合进度,出现患肢疼痛加剧或活动受限需及时就医。
宝宝拉泡泡便可能与乳糖不耐受、肠道感染、消化不良、食物过敏、胃肠功能紊乱等因素有关,可通过调整喂养方式、补充乳糖酶、使用药物等方式干预。
母乳或配方奶中的乳糖未被充分分解时,肠道内产气增多形成泡沫便。表现为大便松散带泡沫、酸臭味,可能伴随肠鸣或哭闹。建议家长选择低乳糖配方奶粉,或哺乳前添加乳糖酶滴剂如康丽赋乳糖酶。若症状持续需检测尿半乳糖试验。
轮状病毒等病原体侵袭肠黏膜时,会导致渗透性腹泻伴泡沫。通常有发热、呕吐等前驱症状,大便呈蛋花汤样。需用蒙脱石散(如思密达)保护黏膜,配合口服补液盐Ⅲ预防脱水。家长应做好奶瓶消毒与手卫生。
过早添加辅食或喂养过量时,未消化食物在肠道发酵产气。大便含未消化奶瓣及泡沫,腹部触诊有胀气。建议家长减少单次喂奶量,延长喂奶间隔,辅以婴儿健脾散调节,顺时针按摩腹部促进排气。
牛奶蛋白过敏可能引发黏液泡沫便,伴随湿疹或荨麻疹。母乳喂养者母亲需忌口乳制品,配方奶喂养可换深度水解蛋白奶粉如纽太特。严重过敏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盐酸西替利嗪滴剂。
肠道菌群失衡或受凉后肠蠕动加快,可能出现短暂性泡沫便。可补充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调节菌群,避免腹部受凉。若伴随精神差、尿量减少需警惕脱水。
家长需记录宝宝大便形态、次数及伴随症状,母乳喂养者注意饮食清淡,避免摄入过多甜食或易产气食物。添加辅食应从单一到多样,每引入新食物观察3天。出现血便、持续发热、拒食等情况应立即就医。平时可让宝宝多趴卧促进胃肠蠕动,喂养后竖抱拍嗝减少吞气。
心梗引起的腹泻通常不会表现为一阵一阵的疼痛,但可能伴随持续性上腹痛或压榨样胸痛。心梗一般指心肌梗死,腹泻可能是其非典型症状之一,需警惕心血管事件与胃肠症状的关联。
心肌梗死以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疼痛为主要表现,疼痛常持续超过20分钟且无法缓解,可能放射至左肩、背部或下颌。部分患者因迷走神经反射或右心室梗死导致胃肠充血,出现恶心、呕吐或腹泻,但腹泻多为水样便而非阵发性腹痛。若突发腹泻伴随冷汗、呼吸困难、濒死感,需优先排查心梗。
阵发性腹痛更常见于胃肠疾病如肠易激综合征、感染性肠炎或胆绞痛,疼痛呈间歇性发作且与排便相关。但糖尿病患者或老年人可能出现无痛性心梗,仅表现为消化道症状,此时需通过心电图、心肌酶谱等明确诊断。
突发腹泻伴胸痛、晕厥时应立即平卧休息并呼叫急救,避免自行用药掩盖病情。日常需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戒烟限酒,定期监测血脂和心电图。心梗高危人群出现不明原因腹泻时,应及时就医排除心血管急症。
病毒性角膜炎角膜移植后存在复发可能,但概率较低。病毒性角膜炎是由单纯疱疹病毒等感染引起的角膜炎症,角膜移植术后复发与病毒潜伏感染、免疫抑制剂使用等因素相关。
角膜移植术后病毒复发多与术前病毒未完全清除有关。单纯疱疹病毒可长期潜伏在三叉神经节,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重新激活感染移植角膜。术后规范使用抗病毒药物如更昔洛韦滴眼液、阿昔洛韦眼膏等可抑制病毒复制,配合糖皮质激素滴眼液控制炎症反应。患者需严格遵医嘱用药并定期复查,术后1年内复发风险相对较高。
少数情况下,术后免疫抑制剂使用可能增加病毒复发风险。为预防移植排斥反应,患者需长期应用环孢素滴眼液等他克莫司类免疫调节药物,这类药物会削弱局部免疫防御功能。若出现眼红、畏光、视力下降等症状需及时就医,通过共聚焦显微镜检查可早期发现病毒再激活迹象。
术后需避免揉眼、过度用眼等行为,外出佩戴防护镜减少外界刺激。保持规律作息与均衡饮食,适当补充维生素A和优质蛋白有助于角膜修复。若既往有频繁复发史,建议术前进行系统性抗病毒治疗以降低复发概率。
耻骨联合分离可通过骨盆带固定、凯格尔运动、桥式运动、侧卧抬腿、专业物理治疗等方式恢复。耻骨联合分离通常与妊娠、外伤、先天韧带松弛等因素有关,表现为耻骨区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
使用弹性骨盆带可对耻骨联合区域施加适度压力,帮助稳定骨盆结构,减少活动时关节错位。需选择宽度适中的医用级骨盆带,每日佩戴时间控制在8-10小时,卧床休息时可暂时解除。佩戴期间应避免剧烈运动,若出现皮肤过敏或血液循环障碍需及时调整松紧度。
通过有节律地收缩盆底肌群增强韧带支撑力,具体动作包括缓慢收缩肛门和尿道周围肌肉并保持5秒后放松。每日重复进行3组,每组10次,注意避免腹部和大腿肌肉代偿发力。长期坚持可改善盆底肌张力,减轻耻骨联合处牵拉痛。
仰卧位屈膝抬臀可强化臀肌和核心肌群,动作要领为双足平放地面,臀部缓慢抬至与躯干呈直线后维持3秒。每日练习2组,每组8次,动作过程中需保持骨盆稳定,禁止过度挺腰。该训练能增强骨盆后侧肌群力量,辅助纠正耻骨前倾位移。
侧卧位上方腿伸直缓慢上抬30度可针对性锻炼髋外展肌群,每组单侧完成12次后换边,每日进行2组。训练时需保持骨盆中立位,避免躯干前后晃动。该动作能改善骨盆左右肌力平衡,减少单侧耻骨受力不均导致的慢性疼痛。
在康复医师指导下进行超声波治疗或低频脉冲电刺激,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韧带修复。物理治疗需配合手法复位,每周2次,每次20分钟。严重分离者可能需介入冲击波治疗,但妊娠期患者禁用该方案。
恢复期间应避免负重、久站及双腿不对称动作如上下楼梯,睡眠时在两膝间放置枕头保持骨盆中立位。饮食需增加钙质和胶原蛋白摄入,如牛奶、鱼胶等,肥胖者需控制体重减轻骨盆负荷。若训练后疼痛加剧或出现行走困难,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就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