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77次阅读
ERCP(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除治疗胆总管结石外,还可用于治疗胰管结石、胆管炎、胆管狭窄、胰腺假性囊肿、胆管癌等疾病。该技术通过内镜直接干预胆胰系统,兼具诊断与治疗功能。
1、胰管结石
ERCP可通过乳头切开取石或放置支架解除胰管梗阻。胰管结石多由慢性胰腺炎导致,患者常出现上腹持续性疼痛、脂肪泻等症状。治疗时可使用胰管支架引流或体外震波碎石辅助取石,常用药物包括胰酶肠溶胶囊、奥曲肽注射液等。
2、胆管炎
ERCP能快速引流化脓性胆汁,缓解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该病多由胆道梗阻合并感染引起,表现为寒战高热、黄疸及腹痛。术中可留置鼻胆管引流,配合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等抗感染治疗。
3、胆管狭窄
ERCP可对良性或恶性狭窄实施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疾病导致的狭窄可能引起胆汁淤积性肝硬化,治疗时需根据病因选择塑料支架或金属支架,辅以熊去氧胆酸胶囊等利胆药物。
4、胰腺假性囊肿
ERCP能经乳头或经胃壁穿刺引流囊肿。胰腺假性囊肿多继发于急性胰腺炎,较大囊肿可能压迫胃肠引发呕吐。可通过放置双猪尾支架建立内引流,联合使用注射用生长抑素等抑制胰液分泌。
5、胆管癌
ERCP可为无法手术的胆管癌患者置入支架缓解黄疸。肝门部胆管癌常导致进行性无痛性黄疸,可通过金属支架维持胆道通畅,配合吉西他滨注射液等化疗药物进行姑息治疗。
接受ERCP治疗后需保持清淡饮食,避免高脂食物刺激胆汁分泌。术后24小时内禁食并监测腹痛、发热等症状,遵医嘱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建议术后1个月复查腹部超声评估治疗效果,胆管支架植入者需定期更换支架防止堵塞。出现寒战、陶土样大便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就医。
梭形细胞肿瘤免疫组化结果需结合抗体标记物组合综合分析,主要观察波形蛋白、结蛋白、S-100蛋白、CD34等关键指标的表达模式。
1、波形蛋白阳性表达提示间叶源性肿瘤可能,如纤维肉瘤或平滑肌肉瘤,需结合形态学进一步鉴别。
2、结蛋白肌源性分化标志物,阳性多见于平滑肌肿瘤或横纹肌肉瘤,阴性可排除多数肌源性肿瘤。
3、S-100蛋白神经鞘瘤特征性标记,强阳性支持神经源性肿瘤诊断,但需注意恶性黑色素瘤也可阳性。
4、CD34血管源性肿瘤常见阳性,血管肉瘤诊断需结合CD31等其他内皮标志物共同判断。
建议携带完整病理报告至专科门诊解读,免疫组化需与HE染色形态学特征相互印证才能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