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科 > 心血管内科 > 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治疗与恢复注意事项

| 1人回答 | 43次阅读

问题描述:
心肌梗死治疗与恢复注意事项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龚新宇
龚新宇 中日友好医院 副主任医师

心肌梗死可通过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外科手术及心脏康复等方式治疗。恢复期需重点关注药物依从性、生活方式调整及定期随访。

1、药物治疗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可预防血栓形成;阿托伐他汀调节血脂;美托洛尔控制心率。需严格遵医嘱长期服用,避免自行停药。

2、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可快速开通闭塞血管,支架植入后需配合双抗治疗。术后48小时内需监测穿刺部位出血及心电图变化。

3、外科搭桥

多支血管病变患者可能需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需控制切口感染风险,逐步恢复心肺功能训练。

4、心脏康复

分阶段进行有氧运动训练,从床边活动逐步过渡至快走、踏车。同时需戒烟限酒,控制血压血糖在目标范围。

恢复期每日监测血压心率,出现胸痛气促立即就医。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周3-5次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有助于心功能改善。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心肌梗死溶栓成功的标准是什么

心肌梗死溶栓成功的标准主要有血管再通、胸痛缓解、心电图改善、心肌酶学下降。溶栓治疗是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救治手段,需结合多项指标综合评估效果。

1、血管再通:

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梗死相关动脉血流恢复至TIMI 2-3级,或ST段抬高幅度在溶栓后迅速回落超过50%,提示血管再通成功。

2、胸痛缓解:

患者胸痛症状在溶栓后明显减轻或消失,通常伴随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稳定,反映心肌缺血得到改善。

3、心电图改善:

溶栓后抬高的ST段在2小时内回落超过50%,或新出现的Q波减少,提示心肌灌注恢复。

4、心肌酶学下降:

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等心肌损伤标志物峰值提前出现,且下降速度加快,表明心肌坏死范围得到控制。

溶栓后仍需密切监测并发症,建议低脂饮食、规律作息,遵医嘱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和他汀类药物进行二级预防。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