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72次阅读
下壁心肌梗死没有症状时仍需及时就医评估,可通过心电图监测、心肌酶检查、冠状动脉造影、心脏超声等方式确诊。无症状表现可能与个体痛觉差异、糖尿病神经病变、侧支循环代偿、梗死面积较小等因素有关。
1、心电图监测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可捕捉隐匿性ST段抬高或病理性Q波,无症状患者需重复进行该项检查,医生可能开具硝酸甘油片、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片等药物预防血栓。
2、心肌酶检查肌钙蛋白T和肌酸激酶同工酶检测能发现心肌损伤,即使无症状也需每6小时复查,异常升高时需使用替格瑞洛片、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阿托伐他汀钙片等药物。
3、冠状动脉造影该检查可明确右冠状动脉等血管闭塞情况,适用于所有疑似心肌梗死患者,根据结果可能需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4、心脏超声超声能评估下壁运动异常及心脏功能,无症状者出现室壁运动障碍时,医生可能建议使用美托洛尔缓释片、雷米普利片、螺内酯片等改善心室重构。
无症状心肌梗死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控制血压血糖,定期复查心脏功能,出现胸闷气促等表现须立即就诊。
心肌梗死发作时间通常在清晨6点至中午12点之间,实际时间受到昼夜节律变化、血压波动、血液黏稠度升高、情绪应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1、昼夜节律变化人体皮质醇和肾上腺素在清晨分泌达高峰,导致心率加快、血管收缩,可能诱发冠状动脉痉挛。
2、血压波动晨起时血压呈现"晨峰现象",收缩压可快速上升超过20毫米汞柱,增加血管内皮损伤风险。
3、血液黏稠度夜间长时间不饮水使血液浓缩,血小板聚集性增强,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容易形成血栓。
4、情绪应激晨间工作压力、通勤紧张等应激状态促使儿茶酚胺大量释放,可能诱发血管斑块破裂。
建议高危人群晨起时动作放缓,避免突然剧烈活动,保持规律作息并遵医嘱服用抗血小板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