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45次阅读
骨质疏松骨折常发于脊柱椎体、髋部、腕部、肋骨等部位,多见于老年人及绝经后女性。
1、脊柱椎体: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最常见,表现为突发腰背痛、身高缩短,可能与骨小梁微结构破坏有关。
2、髋部:股骨颈或转子间骨折致残率高,需警惕跌倒后髋部疼痛、活动受限,与骨密度显著降低相关。
3、腕部:桡骨远端Colles骨折多发于跌倒时手掌撑地,可见腕关节肿胀畸形,与骨皮质变薄有关。
4、肋骨:轻微外力即可导致多发性肋骨骨折,可能伴随呼吸困难,常见于严重骨质疏松患者。
建议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适当补充钙剂与维生素D,避免提重物及剧烈运动,居家环境需做好防滑措施。
骨裂是否需打石膏取决于损伤程度,轻微骨裂可通过支具固定、限制活动等方式处理,严重骨裂通常需石膏固定。主要影响因素包括骨折稳定性、部位、年龄及并发症风险。
1. 骨折稳定性稳定性骨裂无明显移位时,可采用功能性支具或弹性绷带固定,定期复查观察愈合情况。
2. 损伤部位非承重骨如肋骨、锁骨骨裂多无须石膏,而四肢承重骨骨裂需石膏保护以避免二次损伤。
3. 患者年龄儿童骨愈合快且塑形能力强,部分青枝骨折可选用夹板;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需更严格固定。
4. 并发症风险开放性骨折或伴有神经血管损伤时,石膏固定能降低感染和畸形愈合概率,必要时需手术干预。
骨裂后应避免患处负重,补充钙质与维生素D,定期影像学评估愈合进度,出现肿胀加剧或感觉异常需及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