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性哮喘如何防治

运动性哮喘可通过避免诱发因素、规范用药、热身运动、调整运动方式、监测病情等方式防治。
运动性哮喘患者应避免在寒冷干燥、空气污染或花粉浓度高的环境中运动。冬季户外运动时可佩戴口罩保暖保湿,室内运动需保持空气流通但避免直吹冷风。运动前2小时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如宠物毛发、尘螨等,有吸烟史者须严格戒烟。
医生可能建议运动前15-30分钟使用短效β2受体激动剂如硫酸沙丁胺醇气雾剂预防发作,白三烯调节剂孟鲁司特钠片可用于长期控制。急性发作时需立即吸入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症状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所有药物均需严格遵医嘱使用。
运动前进行10-15分钟阶梯式热身,如从慢走到快走再过渡到慢跑。热身可使支气管平滑肌逐渐适应气流变化,降低气道高反应性。游泳前的陆上拉伸结合水中适应性练习是理想的热身方式,水温宜保持在28-32℃。
推荐选择间歇性运动如羽毛球、网球等,避免持续高强度运动如长跑。游泳因环境湿度高且体位利于呼吸,是最不易诱发哮喘的运动。运动强度控制在能正常对话的程度,单次运动时间不超过45分钟,每周累计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即可。
运动前后使用峰流速仪监测呼气峰流速值,下降超过15%需暂停运动。记录运动类型、时长与环境等诱发因素,定期复查肺功能。合并过敏性鼻炎者需同步控制上呼吸道症状,感冒后应暂停运动1-2周。
运动性哮喘患者应随身携带急救药物,运动时结伴而行。日常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类水果和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深海鱼,避免食用可能诱发过敏的坚果或海鲜。保持规律作息与平和心态,通过瑜伽等舒缓运动改善呼吸功能。建议每3-6个月到呼吸科随访,根据病情变化调整防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