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传染科 > 感染性疾病科 > 艾滋病
艾滋病病毒阳性通常说明体内存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可能经历无症状期、症状期和艾滋病期三个阶段。
感染者可能数年无显著症状,但病毒持续破坏CD4+T淋巴细胞,此阶段具...
艾滋病病毒感染可通过抗病毒治疗、定期监测、预防机会性感染、心理干预等方式控制病情发展。感染后需立即就医,由专业医生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使用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抑制...
伴侣是艾滋病患者时存在感染风险,但通过规范防护可有效阻断传播。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及母婴垂直传播,日常拥抱、共餐等无体液交换行为不会传染。
艾滋病病毒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等体...
HIV窗口期一般为14-21天,实际时间受到检测方法、个体免疫状态、病毒载量、暴露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核酸检测窗口期最短为7-10天,第四代抗原抗体联合检测约1...
艾滋抗体阳性通常说明体内存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提示可能感染HIV。主要有初次筛查阳性需复检、假阳性可能、确诊试验必要性、窗口期影响、母婴传播干扰等因素。
艾滋抗体检查需遵循知情同意、保密、自愿和及时治疗四项原则。艾滋抗体检查是诊断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重要手段,主要通过检测血液中的艾滋病病毒抗体来判断是否感染。
知情同意原则要求医务人员在检查前向受检者充...
艾滋窗口期是指人体感染艾滋病病毒后,到血液中能够检测出病毒抗体或抗原的这段时间,通常为2-6周。
感染艾滋病病毒后,病毒会先在体内复制,但免疫系统需要一定时间才能产生足够的抗体。在窗口期内,常规的...
艾滋窗口期是指人体感染艾滋病病毒后,病毒抗体尚未被检测到的时期,其意义在于影响检测准确性和传染风险控制。
窗口期可能导致抗体检测结果假阴性。感染初期病毒复制活跃但抗...
艾滋病一般不会通过日常生活接触传播。艾滋病病毒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三种途径感染,日常的握手、拥抱、共用餐具、共用卫生间等行为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
艾滋病病毒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精液、...
艾滋病母婴传播可能由胎盘感染、分娩过程接触、哺乳传播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抗病毒治疗、剖宫产、人工喂养等方式干预。母婴传播主要发生在妊娠期、分娩期和哺乳期三个阶段,及时采取医学措施能显著降低传播概率。
首页上一页45678 ... 10下一页末页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08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毛细血管脆性可能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维生素C缺乏症、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疾病有关。毛细血管脆性增加时容易引发出血倾向,表现为皮肤瘀斑、黏膜出血等症状,需结合具体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导致毛细血管脆性增加,主要与免疫系统异常有关,患者可能出现皮肤紫癜、鼻出血等症状。治疗时可使用醋酸泼尼松片、静注人免疫球蛋白等药物调节免疫功能,严重时需输注血小板。日常应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定期监测血小板计数。
过敏性紫癜会引起毛细血管炎症和脆性增高,常见诱因包括感染、药物过敏等,典型症状为下肢对称性紫癜伴关节肿痛。治疗可选用氯雷他定片抗过敏,严重者使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控制炎症。发病期间需卧床休息,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
长期维生素C摄入不足会导致胶原蛋白合成障碍,使毛细血管壁脆性增加,表现为牙龈出血、皮下瘀斑等。治疗需补充维生素C片,同时增加新鲜蔬菜水果摄入。日常可食用柑橘类水果、西蓝花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避免过度烹煮导致营养流失。
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毛细血管结构异常导致脆性增加,常见鼻出血、消化道出血等症状。治疗主要采用氨甲环酸注射液控制出血,严重出血需内镜下止血。患者应避免使用抗凝药物,定期进行内镜监测病变情况。
出现不明原因皮肤瘀斑或反复出血时,应及时就医完善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检查。日常应注意避免外伤,保持皮肤清洁,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饮食上保证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摄入,适量补充含铁食物预防贫血。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有助于改善血管功能,症状持续加重需定期复诊评估病情。
心脏CT检查主要用于评估冠状动脉疾病、心肌病变、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及心包疾病等心脏结构异常。心脏CT能清晰显示心脏血管、心肌、瓣膜等组织的形态和功能状态,对早期发现心脏病变有重要价值。
心脏CT冠状动脉成像可检测冠状动脉狭窄、钙化及斑块性质,评估冠心病风险。多层螺旋CT能重建三维血管图像,显示血管狭窄程度和范围,辅助诊断稳定性心绞痛或急性冠脉综合征。检查前需控制心率,配合呼吸训练以提高图像质量。
心脏CT可观察心肌厚度、运动异常及瘢痕组织,诊断心肌梗死、心肌炎或心肌病。延迟增强扫描能识别存活心肌,评估血运重建术的可行性。心肌灌注CT可检测缺血区域,但需注意对比剂可能引发肾功能损伤。
通过动态CT成像评估二尖瓣、主动脉瓣等瓣膜的形态和开闭功能,诊断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CT能测量瓣环直径,为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提供术前规划依据。检查时需同步心电图门控以获得清晰图像。
心脏CT可显示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结构异常,评估复杂先心病如法洛四联症的解剖细节。三维重建技术能直观展示心内分流和血管走行,辅助制定手术方案。儿童检查需采用低剂量扫描协议。
CT能准确检测心包积液、心包增厚或钙化,鉴别缩窄性心包炎与限制型心肌病。增强扫描可区分血性积液与渗出液,评估心包肿瘤侵犯范围。检查前需确认患者无碘对比剂过敏史。
心脏CT检查后建议多饮水促进对比剂排泄,肾功能不全者需监测尿量。检查结果需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综合判断,必要时重复检查或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等有创检查。日常应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控制血压血糖,定期进行心脏健康评估。
放疗五次是否有效果需根据肿瘤类型、分期及个体差异综合判断,部分患者可能有效,部分患者可能效果有限。
对于部分对放射线敏感的肿瘤或早期病变,五次放疗可能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缓解症状的效果。例如头颈部肿瘤或皮肤基底细胞癌的姑息治疗中,短程放疗方案常采用5-10次照射,能有效控制局部病灶。这类情况下,放疗可通过破坏肿瘤细胞复制能力,使肿瘤体积缩小,同时减轻疼痛、出血等伴随症状。治疗期间需定期影像学复查评估疗效,常见不良反应包括照射区域皮肤干燥、黏膜炎等,通常程度较轻。
对于体积较大的恶性肿瘤或放射抵抗性肿瘤,五次放疗可能难以达到根治效果。如晚期肺癌或骨转移灶的放疗,常规需15-30次才能获得理想疗效。此时短程放疗更多作为止痛或预防病理性骨折的姑息手段,需联合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综合方案。治疗期间可能出现骨髓抑制、放射性肺炎等较重反应,需密切监测血常规和肺功能。
放疗效果与单次剂量、总剂量及肿瘤氧合状态密切相关。建议治疗前完善病理检查和影像评估,由放射肿瘤科医生制定个性化方案。治疗期间保持照射区域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摩擦和日晒,适当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促进组织修复。完成疗程后需按医嘱定期复查,观察远期疗效和迟发放射损伤。
手腕肌腱断裂一般能恢复原来的样子,但恢复程度与损伤严重性、治疗及时性以及康复训练规范性密切相关。
肌腱断裂后若及时接受手术缝合,并严格遵循术后康复计划,多数患者可恢复接近正常的肌腱结构和功能。早期修复可减少瘢痕形成,通过渐进式功能锻炼能促进肌腱滑动性恢复关节活动度。术后1-3个月是肌腱愈合关键期,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被动牵拉、主动屈伸等训练,配合支具固定防止二次损伤。营养补充对肌腱胶原蛋白合成有帮助,可适量摄入富含维生素C和蛋白质的食物。
若肌腱断裂严重或合并神经血管损伤,可能遗留部分功能障碍。陈旧性断裂未及时处理会导致肌腱回缩,形成致密粘连,即使手术修复也难以完全恢复原有长度和弹性。糖尿病患者或长期吸烟者因微循环障碍,肌腱愈合能力可能受限。康复过程中过早负重或训练强度过大,可能造成肌腱再次断裂或延长愈合周期。
建议术后定期复查超声评估肌腱连续性,康复训练需持续3-6个月。避免患肢突然发力或重复性劳损动作,夜间使用静态支具维持肌腱位置。若出现关节僵硬或持续疼痛,应及时进行物理治疗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