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48次阅读
血糖控制良好仍可能出现并发症,主要与长期微血管损伤、血糖波动、基础疾病控制不佳、遗传易感性等因素有关。
1、微血管损伤长期高血糖造成的微血管病变具有累积效应,即使后期血糖达标,既往损伤仍可能引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肾病等。需定期进行眼底检查和尿微量白蛋白监测。
2、血糖波动餐后高血糖或夜间低血糖等波动可导致氧化应激反应,损伤血管内皮。建议使用动态血糖监测评估波动情况,必要时调整胰岛素方案。
3、共病管理合并高血压或血脂异常会加速血管并发症进展。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需低于2.6mmol/L。
4、遗传因素部分患者存在血管内皮修复功能基因缺陷,更易出现并发症。此类人群需更严格控糖并早期启动血管保护药物。
建议每3-6个月复查糖化血红蛋白和并发症筛查,保持适度运动及低升糖指数饮食,遵医嘱使用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等具有器官保护作用的降糖药。
糖尿病合并妊娠可通过饮食控制、血糖监测、胰岛素治疗、产科监护等方式治疗。糖尿病合并妊娠通常由孕前糖尿病未控制、妊娠期胰岛素抵抗加重、胎盘激素分泌异常、遗传易感性等原因引起。
1、饮食控制:采用低升糖指数饮食,分5-6餐进食,保证胎儿营养需求同时控制血糖波动,每日碳水化合物摄入量控制在150-200克。
2、血糖监测:每日监测空腹及餐后血糖,妊娠期血糖控制目标为空腹小于5.3mmol/L,餐后2小时小于6.7mmol/L,需定期进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
3、胰岛素治疗:当饮食运动控制不佳时需使用胰岛素,可选择门冬胰岛素、地特胰岛素等,避免使用口服降糖药,胰岛素剂量需随孕周调整。
4、产科监护:增加产检频率,监测胎儿生长发育情况,孕32周起每周进行胎心监护,评估分娩时机及方式,预防巨大儿及新生儿低血糖。
建议保持适度运动,选择散步、孕妇瑜伽等低强度运动,定期进行眼底检查和肾功能评估,出现视力模糊或水肿加重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