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71次阅读
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高血压主要与胰岛素抵抗、血管内皮损伤、肾脏负荷增加、自主神经紊乱等因素有关。
1、胰岛素抵抗长期高血糖导致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引发代偿性高胰岛素血症,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和钠潴留。控制血糖可选用二甲双胍、格列美脲、西格列汀等药物。
2、血管内皮损伤糖基化终产物沉积破坏血管弹性,一氧化氮合成减少导致血管收缩。伴随头晕、视物模糊等症状,可使用缬沙坦、氨氯地平、贝那普利等降压药。
3、肾脏负荷增加肾小球高滤过状态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可能与肾小球硬化、微量白蛋白尿有关。需监测尿微量白蛋白,必要时联用利尿剂。
4、自主神经紊乱糖尿病神经病变使压力反射敏感性降低,与体位性低血压、心率变异减弱相关。建议进行心率变异性检测,避免快速体位变化。
糖尿病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压,每日食盐摄入不超过5克,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合并高血压时优先选择ACEI/ARB类降压药物。
糖尿病患者可遵医嘱使用二甲双胍、格列美脲、西格列汀、胰岛素等药物控制血糖,具体用药需根据分型及并发症情况个体化选择。
1、二甲双胍作为2型糖尿病一线用药,通过抑制肝糖输出改善胰岛素抵抗,常见剂型包括普通片、肠溶片和缓释片。
2、格列美脲磺脲类促泌剂,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适用于尚存部分胰岛功能的患者,需警惕低血糖风险。
3、西格列汀DPP-4抑制剂通过延长内源性GLP-1作用时间调节血糖,具有低血糖发生率低的优势。
4、胰岛素1型糖尿病及晚期2型糖尿病必需药物,根据作用时间分为速效、中效、长效及预混等多种剂型。
建议定期监测血糖并配合饮食运动管理,所有降糖药物均须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量,避免自行增减药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