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6次阅读
糖尿病黄斑病变需进行眼底检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荧光素血管造影、视力检查等专项检测,早期诊断有助于延缓病情进展。
1、眼底检查通过散瞳后直接检眼镜观察视网膜黄斑区,可发现微动脉瘤、出血点等早期病变特征,是基础筛查手段。
2、光学相干断层扫描采用OCT技术对黄斑区进行分层成像,能精确测量视网膜厚度,识别黄斑水肿、神经上皮脱离等结构异常。
3、荧光素血管造影静脉注射荧光素钠后拍摄眼底血管动态影像,可显示毛细血管渗漏、无灌注区等血循环异常,评估病变严重程度。
4、视力检查采用标准视力表检测中心视力变化,配合阿姆斯勒方格表自查视物变形程度,辅助判断功能损伤情况。
确诊后需每3-6个月复查,严格控制血糖血压,日常佩戴防蓝光眼镜减少视网膜光损伤,补充叶黄素等视网膜营养素。
糖尿病患者可遵医嘱使用二甲双胍、格列美脲、西格列汀、胰岛素等药物控制血糖,具体用药需根据分型及并发症情况个体化选择。
1、二甲双胍作为2型糖尿病一线用药,通过抑制肝糖输出改善胰岛素抵抗,常见剂型包括普通片、肠溶片和缓释片。
2、格列美脲磺脲类促泌剂,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适用于尚存部分胰岛功能的患者,需警惕低血糖风险。
3、西格列汀DPP-4抑制剂通过延长内源性GLP-1作用时间调节血糖,具有低血糖发生率低的优势。
4、胰岛素1型糖尿病及晚期2型糖尿病必需药物,根据作用时间分为速效、中效、长效及预混等多种剂型。
建议定期监测血糖并配合饮食运动管理,所有降糖药物均须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量,避免自行增减药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