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4次阅读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新手术理念主要有微创椎间孔镜技术、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动态稳定系统植入术、纤维环修复术。
1、微创椎间孔镜技术通过直径约7毫米的工作通道完成髓核摘除,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适用于单纯包容型突出患者。
2、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用人工假体替代病变椎间盘,能保留节段活动度,适用于年轻患者且椎间隙高度保持较好的病例。
3、动态稳定系统植入术采用非融合弹性固定装置维持脊柱稳定性,可减缓邻近节段退变,适用于合并腰椎不稳的退行性病变患者。
4、纤维环修复术通过生物材料或缝合技术修复破损纤维环,降低术后复发率,常与髓核摘除术联合应用。
术后需配合核心肌群训练,避免久坐及负重活动,定期复查评估脊柱稳定性恢复情况。
关节置换术后可能出现的后遗症主要包括关节感染、假体松动、假体周围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多数患者通过规范治疗和康复训练可有效控制症状。
1、关节感染术后早期或晚期均可能发生,与术中污染或细菌血行播散有关,表现为红肿热痛和发热。需使用头孢呋辛、万古霉素等抗生素治疗,严重时需清创或取出假体。
2、假体松动多因骨溶解或机械应力导致假体与骨骼分离,常见于术后5年以上,表现为活动时疼痛和关节不稳。可通过翻修手术更换假体,配合双膦酸盐类药物延缓骨吸收。
3、假体周围骨折骨质疏松或外伤易引发假体周围骨质断裂,多发生于股骨侧。需根据骨折类型选择钢板固定或假体翻修,术后需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促进愈合。
4、深静脉血栓术后制动导致血流淤滞,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预防性使用低分子肝素或利伐沙班,配合弹力袜和早期活动可降低发生概率。
术后应定期复查假体位置和骨密度,保持适度运动控制体重,避免剧烈冲撞运动以延长假体使用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