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9次阅读
痛风患者疼痛可通过药物治疗、局部冷敷、抬高患肢、调整饮食等方式缓解。痛风通常由高尿酸血症、关节尿酸盐沉积、饮食不当、代谢异常等原因引起。
1、药物治疗遵医嘱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双氯芬酸钠、秋水仙碱或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可快速消炎止痛。急性发作期需避免使用降尿酸药物。
2、局部冷敷急性期用冰袋包裹毛巾敷于疼痛关节,每次15-20分钟,每日重复多次。冷敷能减轻红肿热痛,但需避免冻伤皮肤。
3、抬高患肢发作时将患肢垫高超过心脏水平,利用重力促进静脉回流,减少关节腔内压力,缓解肿胀疼痛。
4、调整饮食严格限制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每日饮水超过2000毫升促进尿酸排泄。可适量食用低脂乳制品、鸡蛋、蔬菜水果等低嘌呤食物。
疼痛缓解后建议定期监测血尿酸水平,长期控制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别嘌醇或非布司他等降尿酸药物,避免剧烈运动和关节受凉。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可能引发口腔念珠菌感染、声音嘶哑、骨质疏松、儿童生长抑制等不良反应,危害程度与使用剂量及疗程密切相关。
1、局部感染长期使用可能破坏口腔菌群平衡,增加白色念珠菌感染概率,表现为口腔白膜或疼痛,使用后及时漱口可降低风险。
2、喉部刺激药物沉积可能导致声带水肿,出现声音嘶哑或咽喉不适,配合储雾罐使用能减少药物在咽喉部的残留。
3、骨代谢异常高剂量吸入可能抑制成骨细胞活性,导致骨密度下降,长期使用者建议定期监测骨密度并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
4、生长迟缓儿童长期大剂量使用可能影响生长激素分泌,需严格遵医嘱控制剂量,每半年监测身高增长速度。
用药期间建议定期复查,出现异常及时调整方案,配合肺功能锻炼和均衡饮食有助于减少药物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