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70次阅读
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抽搐症可通过补充维生素D、调整饮食、增加阳光照射、药物治疗等方式改善。该症状通常由日照不足、膳食摄入不足、吸收障碍、肝肾疾病等原因引起。
1、补充维生素D每日口服维生素D制剂,如维生素D3软胶囊、维生素AD滴剂、胆维丁乳,同时定期监测血钙和维生素D水平。
2、调整饮食增加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摄入,如海鱼、蛋黄、强化乳制品,避免高植酸食物影响钙吸收。
3、增加日照每日保证15-30分钟阳光照射,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注意避开正午强光时段。
4、药物治疗急性发作时可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慢性期配合使用碳酸钙D3片、阿法骨化醇软胶囊等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建议定期复查血钙磷及碱性磷酸酶水平,婴幼儿患者家长需注意观察抽搐发作情况,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十岁儿童发热39.5摄氏度伴睡眠状态需警惕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流感、肺炎或中耳炎等疾病,家长应立即监测体温变化并采取物理降温。
1、物理降温家长需用温水擦拭儿童颈部、腋窝等大血管处,避免酒精擦拭或冰敷。可适当减少盖被厚度,保持室温25摄氏度左右。
2、药物干预体温超过38.5摄氏度需遵医嘱使用退热药,如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或双氯芬酸钠栓剂,用药间隔不少于4小时。
3、观察体征家长需每30分钟检查儿童有无抽搐、呼吸急促或意识模糊,记录发热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如咳嗽、耳痛等。
4、及时就医若高热持续2小时未降或出现惊厥、皮疹等症状,须立即急诊处理,警惕脑膜炎、脓毒血症等严重并发症。
发热期间保持清淡饮食,适量补充电解质水,避免过度包裹衣物。持续监测体温变化,若反复高热超过24小时需完善血常规等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