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39次阅读
牙齿外突可通过佩戴矫治器、正畸手术、功能矫治器、隐形矫正等方式治疗。牙齿外突通常由遗传因素、不良口腔习惯、牙列拥挤、颌骨发育异常等原因引起。
1、遗传因素:父母存在牙齿外突可能遗传给子女,建议家长早期带孩子进行正畸评估,可通过固定矫治器干预,常用药物包括玻璃离子水门汀、氟化钠甘油、过氧化氢溶液。
2、不良习惯:长期吮指、口呼吸等行为可能导致牙弓狭窄,家长需及时纠正儿童不良习惯,轻度畸形可使用活动矫治器,配合含氟牙膏、氯己定含漱液、牙线辅助清洁。
3、牙列拥挤:可能与乳牙早失或恒牙过大有关,表现为牙齿重叠错位,需通过拔牙或扩弓创造空间,常用不锈钢托槽、陶瓷托槽、自锁托槽等装置。
4、颌骨异常:上颌前突或下颌后缩可能导致龅牙,通常伴有咀嚼功能障碍,严重者需正颌手术联合正畸治疗,术前需拍摄全景片和头影测量片评估。
矫正期间应避免过硬黏性食物,定期使用冲牙器清洁托槽,每餐后使用正畸专用牙刷,并遵医嘱按时复诊调整矫治力度。
拔牙后两年未镶牙可能导致邻牙倾斜、对颌牙伸长、咀嚼功能下降、牙槽骨萎缩等问题。
1、邻牙倾斜:缺牙区两侧牙齿会向空隙倾斜,导致牙缝变大易嵌塞食物,可能引发龋齿或牙周病。建议及时修复缺牙间隙。
2、对颌牙伸长:缺失牙对应的上颌或下颌牙齿会逐渐向下生长,造成咬合紊乱。需通过正畸或修复治疗恢复正常咬合关系。
3、咀嚼功能下降:长期单侧咀嚼可能引发颞下颌关节紊乱,表现为关节弹响或疼痛。应尽早进行义齿修复改善咀嚼效率。
4、牙槽骨萎缩:缺牙区颌骨缺乏生理刺激会逐渐吸收变薄,增加后期种植牙难度。骨量不足时可能需先进行植骨手术。
建议尽快到口腔修复科就诊,根据牙槽骨条件选择活动义齿、固定桥或种植牙等修复方式,日常注意保持口腔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