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6次阅读
心肌梗死抢救成功后仍存在一定危险,需警惕再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的危重症,即使经溶栓、支架等治疗恢复血流,受损心肌的修复和后续管理仍至关重要。
心肌梗死抢救后1-3个月内是再梗死高发期。冠状动脉可能存在不稳定斑块或残余狭窄,情绪激动、过度劳累等因素可能诱发血管再次闭塞。患者可能出现胸痛加重、持续时间延长等症状,需立即复查心电图和心肌酶谱。此时需严格遵医嘱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等抗血小板药物,配合阿托伐他汀钙片稳定斑块。
部分患者可能进展为心力衰竭。大面积心肌梗死后,坏死心肌被纤维组织替代,心脏收缩功能下降。表现为活动后气促、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下肢水肿等。需限制每日饮水量,使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改善心肌重构,呋塞米片减轻水钠潴留。定期复查心脏超声评估心功能,避免感染等诱发因素。
心肌梗死患者可能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心肌瘢痕区形成异常电通路,易引发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轻者表现为心悸、黑朦,重者可导致猝死。医生可能建议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同时服用盐酸胺碘酮片控制心律。日常需监测脉搏,避免低钾血症,保持情绪稳定。
心肌梗死抢救后需终身综合管理。坚持低盐低脂饮食,每日食盐不超过5克,烹调油25-30克。每周进行3-5次有氧运动,如步行、太极拳,以微微出汗为宜。戒烟并避免二手烟,限制酒精摄入。定期复查血脂、血糖、血压,控制体重指数在24以下。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及时就医,切勿自行调整药物剂量。
急性下后壁心肌梗死可能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血管痉挛、心肌耗氧量增加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溶栓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药物治疗、心脏康复等方式治疗。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可能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通常表现为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甘油。
2、血栓形成血栓形成可能阻塞冠状动脉血流,通常表现为持续性胸痛、出汗等症状。治疗包括溶栓药物如阿替普酶、抗凝药物如肝素、抗血小板药物如氯吡格雷。
3、血管痉挛血管痉挛可能导致冠状动脉暂时性狭窄,通常表现为阵发性胸痛、心悸等症状。治疗包括钙通道阻滞剂如地尔硫卓、硝酸酯类药物如单硝酸异山梨酯、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
4、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加可能加重心肌缺血,通常表现为活动后胸痛、乏力等症状。治疗包括减少体力活动、吸氧、使用β受体阻滞剂如比索洛尔。
建议患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同时注意低脂饮食、适度运动、戒烟限酒等生活方式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