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32次阅读
尿结石11毫米可通过药物排石、体外冲击波碎石、输尿管镜取石、经皮肾镜取石等方式治疗。尿结石通常由代谢异常、尿路梗阻、感染、饮食因素等原因引起。
1、药物排石:适用于表面光滑的小结石,常用药物包括坦索罗辛、双氯芬酸钠、枸橼酸氢钾钠,需配合大量饮水促进结石排出。
2、体外冲击波碎石:通过高能冲击波将结石粉碎,适用于肾盂或上段输尿管结石,可能需要重复进行,术后可能出现血尿或肾绞痛。
3、输尿管镜取石:经尿道置入内镜直接取出结石,适用于中下段输尿管结石,可同时处理输尿管狭窄等并发症。
4、经皮肾镜取石:通过腰部穿刺建立通道取出结石,适用于较大肾结石或鹿角形结石,术后需留置肾造瘘管。
建议每日饮水量超过2000毫升,限制高草酸食物摄入,定期复查泌尿系统超声监测结石情况。
长期卧床可能增加肾结石风险,主要与尿液滞留、骨质脱钙、尿路感染、代谢紊乱等因素有关。
1、尿液滞留卧床时体位改变减少,肾脏重力引流作用减弱,导致尿液滞留于肾盂,钙盐结晶沉积概率升高。建议定时翻身并抬高床头促进排尿。
2、骨质脱钙长期制动导致骨钙流失,血钙浓度增高后经肾脏排泄增加。需进行被动关节活动并补充维生素D,必要时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如阿仑膦酸钠。
3、尿路感染卧床患者易发生泌尿系感染,变形杆菌等微生物可分解尿素产生结石基质。需保持会阴清洁,感染时可使用左氧氟沙星等抗生素。
4、代谢紊乱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继发疾病可能导致高钙尿症。需监测血钙磷水平,严重时可服用噻嗪类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减少尿钙排泄。
卧床患者每日饮水量应达到2000毫升以上,定期进行床上肢体活动,出现腰痛或血尿需及时就医排查结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