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3次阅读
输尿管下段结石多数情况下可以自行排出,实际排出概率与结石大小、位置、患者饮水量及输尿管条件等因素有关。
1、结石大小:直径小于5毫米的结石自然排出概率较高,超过7毫米的结石可能需医疗干预。
2、结石位置:下段结石因输尿管生理性狭窄较少,比中上段更易排出,但嵌顿在膀胱入口处可能增加难度。
3、输尿管条件:存在先天狭窄或炎症粘连时会影响结石移动,必要时需进行输尿管扩张治疗。
4、辅助措施:每日饮水2000毫升以上配合跳跃运动有助于促进排石,疼痛明显时可遵医嘱使用双氯芬酸钠、坦索罗辛或山莨菪碱等药物。
建议定期复查超声监测结石位置变化,若持续2周未排出或出现发热、无尿等症状需立即就医。
B超检查不出输尿管结石可能与结石体积过小、肠道气体干扰、患者体型肥胖、结石位置隐蔽等因素有关。输尿管结石的诊断通常需要结合CT尿路造影或X线检查。
1、结石体积小直径小于3毫米的微小结石可能因超声分辨率限制而漏诊,这类结石多由尿液浓缩导致,可通过增加饮水量促进排出。
2、肠道气体干扰输尿管中段被肠道覆盖时,肠气会阻碍超声波穿透,常见于便秘或腹胀人群,建议检查前清洁灌肠改善显影条件。
3、肥胖因素腹壁脂肪过厚会衰减超声波能量,导致深部输尿管显像模糊,BMI超过28者建议选择非超声类影像学检查。
4、解剖位置特殊输尿管膀胱壁内段因角度曲折且被膀胱壁包裹,结石易被漏诊,此时需采用膀胱镜或逆行尿路造影明确诊断。
怀疑输尿管结石但B超阴性时,应避免剧烈运动并及时复查,可选择低剂量CT检查提高检出率,日常需保持每日2000毫升以上饮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