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1次阅读
体内易长结石可能由饮水量不足、高盐高脂饮食、代谢异常、泌尿系统感染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运动、药物治疗、手术取石等方式干预。
1、饮水量不足每日饮水过少导致尿液浓缩,矿物质易沉积形成结石。建议每日饮水量保持在2000毫升以上,均匀分配于全天,避免长时间憋尿。
2、高盐高脂饮食过量摄入动物内脏、海鲜等高嘌呤食物可能诱发尿酸结石,高盐饮食会增加钙质排泄。需减少钠盐摄入,增加新鲜蔬菜水果比例。
3、代谢异常可能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高尿酸血症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反复肾绞痛、血尿等症状。可遵医嘱使用枸橼酸钾、别嘌醇、氢氯噻嗪等药物调节代谢。
4、泌尿系统感染细菌感染可能导致磷酸铵镁结石形成,常伴随尿频尿急、发热等症状。需进行尿培养检查后使用敏感抗生素,严重者需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术。
保持规律作息与适度运动有助于促进代谢,既往结石病史者建议每半年复查泌尿系超声,发现腰部隐痛或排尿异常应及时就诊。
肾结石患者适合进行跳绳、慢跑、快走、瑜伽等运动,运动强度需根据结石大小和症状调整。
1、跳绳:垂直震动有助于小结石排出,建议单次不超过5分钟,每日可分多次进行,跳跃后需大量饮水。
2、慢跑:规律颠簸运动可促进输尿管蠕动,选择平坦路面匀速跑步,心率控制在每分钟120次以下为宜。
3、快走:每日6000步以上的快步行走能改善代谢,建议分早晚两次完成,行走时保持腰背挺直避免扭伤。
4、瑜伽:猫牛式、婴儿式等舒缓体式可放松输尿管,每个动作保持30秒,练习前后各饮用300毫升温水。
运动前后需保证每日饮水量超过2000毫升,急性发作期应暂停运动并及时就医,定期复查超声观察结石位置变化。